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133)

宋婶儿吃了鸡蛋挂面,精神更足,就笑着说:“这就对了,我让你使劲儿你就使劲,孩子一定能生得顺当。”

鲁盼儿生孩子的确很顺当,

正月十五半夜肚子开始疼,正月十六一早天刚亮时就生下了儿子。

娘儿俩还凑巧是同一天生日。

宋婶儿便把她当成例子在九队讲,“你们看杨教师、鲁教师一家,生孩子不慌不乱,东西准备得最齐全,孩子也生得最顺……”

鲁盼儿在家里坐月子,倒不知道宋婶儿在外面表扬自己,向杨瑾说:“正是因为我一直参加劳动,身体好,生孩子就容易。”说着抱起儿子喜欢不已,“梓恒长得真好看,力气也大,又能吃。”

夫妻俩早商量着给孩子起好了名字,儿子就叫梓恒,女儿就叫梓欣。

“梓”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古人也用它代替故乡,杨瑾提出这个字时,鲁盼儿便明白他的心思。他与自己在一起,找到了心灵的故乡,也想把这种安心传给孩子们,于是她便也喜欢上这个字了。

而“恒”和“欣”更都是隐含着希望的名字,他们用心挑出来的。

杨瑾坐在一旁,就见儿子吐了个小泡泡,轻轻替他擦了擦,再摸摸儿子的小脸,“真是可爱呀。”

丰收和丰美对盼望已久的小外甥却有些嫌弃,“他长得太小了,脸还红红的,皱皱的。”

鲁盼儿就笑了,“你们刚生下来的时候,比他还小呢,脸上也红红皱皱的。”

双胞胎不信,“我们才不能。”

“梓恒生下来七斤四两,丰收生下来才三斤多,丰美还没到三斤呢,你说你们那时是不是比他小。”

两个加起来还没有梓恒大,双胞胎吃惊极了,“那我们得多小呀!”

“是很小的,像小猫一样,”丰收丰美出生时,鲁盼儿已经六岁了,很懂事地帮着爸爸妈妈带着小弟弟小妹妹,看双胞胎皱着脸不情愿的样子,就笑着说:“有苗不愁长,你们现在不也长大了,将来还能再长呢。”

丰收丰美高兴了,也想通了,“小外甥将来也能长得又高又大!”

鲁盼儿从小带着弟弟妹妹们,现在自己生了儿子一点儿也不像别的新妈妈那样为难,不论是换尿布、抱孩子、洗澡……样样都会,又有杨瑾和双胞胎帮忙,将小梓恒养得特别好。

月子里的孩子长得最快,没两天梓恒的脸就白胖起来,越发招人喜欢,就连最初有些嫌弃的丰收和丰美也时常围着小外甥看上半天。

“梓恒睡得好香啊。”

“瞧,他笑了!”

鲁盼儿坐在炕上,家里有暖气并不冷,她也就没有包着头,身上也只一件羊毛衫,盖着一条小被休息。此时赶紧凑过来,果然小梓恒咧开了小嘴,“他这是要醒了呢。”

果然,梓恒挥着小手发出了响亮的哭声宣布他饿了。

杨瑾抱起孩子熟练地换了尿布,再包起来拍了拍,儿子就停了哭声——最初他根本不敢碰这么小的孩子,可是现在也学起来了,产妇要多休息才能养好身子,不能让鲁盼儿干太多的活儿。

鲁盼儿接了儿子向丰收丰美说:“你们帮我烧点儿热水,一会儿给梓恒洗个澡儿。”

双胞胎成了长辈,很乐于为小外甥做事,便高高兴兴地去了厨房。

鲁盼儿就又向杨瑾说:“你也去帮他们俩。”生产队里许多妇女并不讲究,有时在田间地头就撩开衣襟奶孩子,可鲁盼儿却觉得不好意思,哪怕在丈夫面前。

杨瑾猜到鲁盼儿的心思,就笑着说:“他们俩连饭都做得不错了,烧水不算什么,我再过去多余——你也不必再找借口,如今家里并没什么活儿可做。”

鲁盼儿再想说什么,梓恒已经急得大哭,便转过身解开衣襟喂儿子,“别急,慢慢吃。”

梓恒的哭声倏地停了,他用力地吸着奶,轻微的汩汩声了起来。

“为什么要躲着我?”杨瑾平躺到鲁盼儿身旁,头枕在叠起来的双臂上,正能看到妻子和儿子,“多么动人的画面,温柔、无私、善良、温馨、美丽……不论多少词汇都不足以形容出你们的美好!”

杨瑾的眼睛很明亮,满满的都是爱意,鲁盼儿突然不再害羞,也觉得自己带着儿子很美好,很值得骄傲。

第110章 实在好笑

坐月子的日子很轻松惬意, 家里大大小小所有的活儿都由杨瑾带着丰收、丰美做了,鲁盼儿真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便是这样,杨瑾还担心她累着,“吃了奶,我来抱孩子——听说抱孩子久了容易落下腰疼的毛病。”

“只抱这么一会儿工夫,不至于吧。”

“还是小心些,养好身体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也是我们一家最重要的事情。”

既然杨瑾这么重视,鲁盼儿也更爱惜自己, 便将儿子交了过去,却凑过去, 看一会儿儿子,再看一会儿丈夫, “你们父子还真像!”

“我倒是觉得儿子像你呢。”

两人从眉毛到眼睛,再到嘴巴、耳朵、手脚都细看了一回,最后重新得出结论,“原来我们俩很像!”

“对啦, 我们就是夫妻相!”

小梓恒向他们挥挥小手, 又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 似乎觉得父母很无聊, 索性闭上眼睛睡觉去了。

丰收回来一进屋先看小外甥, “他可真能睡,我想教他叫舅舅都没空儿。”

“不行, 要先学叫小姨!”丰美赶紧反对。

鲁盼儿就笑了,“至少还要一年梓恒才能学着叫人呢。”

“我们也是一岁才会叫人的吗?”

“当然了,”鲁盼儿想了想,“丰美先学会说话的,丰收虽然说话晚了点儿,可是走路要早……”

杨瑾看看时间便站了起来,才走到门口,就听鲁盼儿在后面说:“别杀鸡了——谁家坐月子天天杀鸡的?今天中午煮小米粥,卧两个红糖鸡蛋就行了。”

“今年养的鸡不就是给你坐月子吃的?再者丰收丰美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向馋肉吃。”

虽然这样,但是鲁盼儿还是摇头说:“也不只是为了节约,我有些吃腻了炖鸡呢。”

难得丰收和丰美也点点头。原来他们一向觉得炖鸡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可每天一只鸡,姐姐一个人吃不了,一家人都跟着吃,吃多了当然就不馋肉了。

“那好吧,今天先不杀鸡了。”杨瑾去了厨房,午饭时就端来了猪蹄花生汤。

猪蹄除了皮就是筋,大家都不喜欢吃,可是猪蹄下奶,杨瑾听说了赶着在春节前骑着自行车跑了好几个生产队,那时节农村杀猪的最多,也就买到了几副猪蹄。

除了鸡、猪蹄、鹅,还有大家送来的好多补养品,小郭送了两盒蛋糕,两盒奶糕;刘南让人捎来一包红枣;蔡颖买了红糖……

吃过饭田翠翠又提了几条鲫鱼过来了,“我早听了消息,就为了等这几条鱼才耽误了。”

鲁盼儿见那鲫鱼十分新鲜,便咋舌道:“这大冬天的,江河都被冰封住了,哪里弄来的鲜鱼呢!”

上一篇:打脸狂医 下一篇: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