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余寒春半(7)

作者: 春江风使 阅读记录

平时饭桌上的菜色,都是极为简单的。

因为江家村地少人多。即使江家村的人个个都很勤劳,即使庄稼地里总是一片生机,收获回来的粮食,那也依然只能是勉强温饱。稻田里收的谷子打成米能让全家吃大半年,而小半年里则要靠玉米、麦子、红苕这些粗粮来佐以维持。

不过,这都是讲的平时。

今天不同。

今日孩子的孃孃们难得回娘家一趟,所以得多准备几个菜,才不会失了体面和礼数。

横渡船的柴油机马达突突声催促着香秀,她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利落地从豆藤上摘下长长的豆荚放在围裙束成的兜里。上水轮船到码头是十二点整,它已经走了好一会儿了。

说不定孩子的姑姑们,这一渡,就回来了。

其实,孩子的姑姑们,这一渡,没有回来。

她们正在月亮街上满街找麦麦呐!

因为她们在街上碰头后一兴奋,只顾着拉着彼此摆龙门阵,却把跟着江云草一起来赶场的麦麦完全忘记了!结果到走了好长一段路,才发现她们把麦麦弄丢了!

然而,这些,香秀并不知道的。

时间不早了,她得加把劲儿做晌午饭。想到这些,她手下摘菜切菜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剁剁剁……嗒嗒嗒……”

四季豆不容易进油盐,她切成了薄片,好熟,好入味。紫的绿的长豇豆摘成两寸长的段,洗了压在甄脚面底下煮,一会儿饭熟沥起来,再回锅炒。

这天是一九八四年,公历4月3日,农历是三月初三。

也是月亮湾包产到户的第三年。

正是仲春时节。

樱桃花已经落了,结出了豆大的青樱桃。桃花还有一半在枝头,梨花正堆成雪。李子花细细碎碎,满树都是,特别热闹。

江家最多的就是李子树。江安李,屋后土边一排排,全是大树。风一吹,李花一飘,像暖春里的一场雪。即便是如此阳光灿烂的春日,夜里仍有些儿寒。

灶台里的火炭,不能浪费了。灶台墙角里,放着一只土坛子。里面不装酸菜,不装盐菜,装的是半坛子的炭。烧好柴的时候,落到炉子下面的炭捡了,往土坛里一放,盖了盖子,闭火。

冬天的时候,孩子衣服难干的时候,倒出一些来,点了。烤火,烤衣袜鞋子。

香秀掏好炭,从缸里捞了一条鲤鱼两条鲫鱼出来杀好,锅里的饭就熟了。

先炒一个盐菜,再煎一个酸菜。

拿了竹提子到坛子里打一小碗豆油儿(豆瓣酱),一半做鱼,一半上桌当菜。再从腐乳坛子里夹了一小碗红豆腐,一起端到了堂屋里的饭桌上。

这时,公公江玉蛟,婆婆赵星铃扛着锄头回来了。

江玉蛟往桌上一看,又往大路上一看。

这一渡的人走得差不多了,仍没见着女儿们的身影。心中疑惑:“人呢?”

人还在河对面,满街找麦麦呢!


作者有话要说:

此章开时写时时间和人物设计都有问题,写到最后一章,重新回头来看,做了补充。

本章中香秀唱的民歌,是川南民歌《绣荷包》。这是是添加的。突然听到这首歌,想起来小时候母亲常唱这歌。我听的是黎淑华唱的版本,没有歌词,在网上查了歌词,感觉都不对。

结合遥远的记忆,大概是文中的样子。这歌曲本身的歌词,未能准确考证到。特些说明。

开头几章,主要是背景描述。如果没有耐心的朋友,可以从第四章 《麦麦》看起,会相对轻松些。

第3章 月亮街

月亮街,在河对岸的水家村。

整个集市不大,是一条沿河边石板街,街两边的房子大多是木板墙,小青瓦。街头在西边,即岷江来向,村民称为“上方”或“上头方”,是江北小学和水神庙。街尾在东边,岷江的流向,称之为“下头”或“下头方”。

粮站在末端,场场都有人肩挑背扛着自己的粮食去那里交农税提留。

月亮街逢3、6、9的日子为赶场天,即赶集的日子。除开这些日子,街面冷清。一到集日,方圆十里或更远的乡民都会来这里赶场,包括大山里远到而来的人。不过,因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山里人赶场需要从天蒙蒙亮时就要走起,否则一日不足时间来回。

街面上,各人卖各人的东西,各人买各人的东西。无非是一些农作物:花生苞谷锄头簸箕种子农药。少有一些茶馆,一些小吃铺子,两三家酒馆,一家瓷器铺,一家铁匠铺。

再有就是供销社,卫生站,粮站,学校和邮局。

一早,江云草就带着侄女儿麦麦,乐呵呵地上街赶场去了。今年18岁的她,正是青春烂漫的年龄,长得像野豌豆儿的花花,又漂亮又鲜嫩。

上一篇:[综漫同人]丧死我算了 下一篇:24/7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