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扶摇上青云(科举)(15)

作者: 长安墨色 阅读记录

“先生说的有理。”不大喘气就更好了。

钱氏装了半斤麻花让李童生带上,方才他吃了好些,可见喜欢这滋味。

送走了先生,钱氏又琢磨了一番“家和万事兴”的道理,这话是个人都听过,但实践起来却难如登天,若亡夫兄弟和睦,她们家不会过到卖田卖地的境地,若周氏的几个儿子和睦,不会天天争吵搅得老四娶不到媳妇,反观自个娘家,也是因家和人和才有好日子过呀。

经过一场短暂的头脑风暴,钱氏觉得自己脱胎换骨了。

谁去参加那什么考评都一样,只要兄弟相亲相爱,相互扶持,谁发达都没区别。

“钱氏!”就在钱氏准备进屋时,文老太突然喊了她一声,这好热闹的老太太猫在一旁不知听多久的墙角了:“你家长林要参加什么烤饼?”

“烤什么饼,考评!罢了,你听不明白。”钱氏说完叉腰进了院子,挺神气的。

考评定在三日后,县里会将题目发下来,让学子们按照要求上交作业,李童生提到可能需要写字和作文,等于开卷考试,让沈长林最近多练字,多背书,放平心态即可,毕竟临时抱佛脚用处不大。

但抱佛脚这事嘛,不抱是不可能的,沈长林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应考计划。

钱氏进屋舀了碗面粉交给儿媳,说中午煎糖饼,让孩子补一补,吃饱了才有力气念书。

罗氏试探着问:“再蒸个鸡蛋羹吧。”

“蒸!”钱氏心情很好,觉得自己是整个咸水村最明事理的老太太。

第二日李童生弄了一堂随堂考试决定第二个名额,沈玉寿以微弱的优势得到了这个机会,也就是说两个名额都落到了钱氏家里。

文老太昨天听了墙角,就一直关心那烤饼考评的,孙子沈语秋下学后她问了许久,总算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沈语秋开蒙也快两年了,写的字还和狗爬似的,书也背不得几句,成日就惦记着吃。

知道孙子的秉性,文老太倒不盼着望孙成龙,她早就想好招了,等孩子再大两岁,就送他学厨师去,厨子是饿不着的,是个好营生,所以在听说两个名额都在沈家兄弟头上,文老太最多酸一会儿,她更感兴趣的是瞧周氏的热闹。

谁不知沈玉堂是李童生的得意门生,周氏见天在村里念叨,如今有考评的名额,怎么不均一个给沈玉堂呢?

文老太颠着腿就到了周氏家里。

前几个月孙子休了学,周氏想在农忙结束后和家人打个商量,送孙儿去县里的书馆读书,奈何自家庙浅王八多,就没一个省心的,除了沈玉堂的亲生爹娘赞成,其余几个乌眼鸡似的,一提就要周氏一碗水端平,将家里所有的孩子都送书馆去。

就算自己底子厚,也做不到人人都读呀。

所有沈玉堂最近便一直在家呆着,帮家里做些活儿,这日正在帮奶奶晒被褥,瘦瘦小小的文老太便登门了:“都在家呢?哎呀,我听说县里的大人们有大动作呢,你们都不知道?”

文老太盘腿坐下,绘声绘色讲起来。

周氏一听惊吓的下巴都要合不上了:“沈长林沈玉寿两个小崽子有什么本事?凭啥占去两个名额,去了也是白搭,李先生是怎么想的!咋都没告诉我家一声呢,玉堂现在虽然不去大岩村上学了,但也没入新的书馆,算起来还是大岩村私塾的学子嘛,叫玉堂去给挣个前三回来,是轻轻松松的,全村全镇都长脸!”

“嗯嗯,可不是。”文老太就喜欢瞧热闹,周氏反应越大她越舒服,这些日子孙子沈语秋老在自家面前夸沈家兄弟,加上文老太看在眼里,在她看来,沈长林沈玉寿去参加未必不能拿名次。

但是为了看到更好的热闹,还是继续拱火道:“我看钱氏给李先生东西了。”

第12章 寻上门.

◎被盗砚台重现◎

李先生收了钱氏的东西,这几个字落在钱氏耳中,如惊雷炸响,立即成了先生收好处行方便的罪证。

但是她对李先生天然带几分敬仰,所以先生收礼,都是钱氏这老妖妇挑唆的,是她耍手段抢了她家玉堂的名额,况且——周氏的眼皮子跳了一下,万一玉堂去参加那什么考评夺了名次,她就有借口送他到县里读书了,看家里其他几个还有甚闲话说!

“钱氏不厚道,亏她还是我嫂子,办的这叫什么事!我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骨头,这就找她去,非得叫她给我个说法不可,不然这事儿没完。”

“哎呀,事情都定下了,还能怎么着。”文老太假兮兮的劝说:“算了算了,你们到底是一家人,吃个亏算了。”

文老太劝人,越劝越火旺。

沈玉堂站在厢门口,一字不落的听着俩老太说话,他自是十分清楚李童生为何不将名额给他,做过的亏心事是白纸上的污垢,时时刻刻提醒他,但那个县里举办的考评又是那么的吸引人,不仅有机会去县里终试,还能见大场面见大人物。

县令县谕虽只是低品级的小官员,但在平民眼中,已是高不可攀的存在,就连没有品级的一众小吏头目都很遥远。

所以,明知道奶奶不占礼,沈玉堂还是咬着唇一声未吭,头垂着,脸憋的通红。

周氏一看,那叫一个心疼,不知孙子心虚,还当他是委屈的,立刻站起来往钱氏家冲。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放在文老太和沈语秋身上也成立,作为奶奶带大的孩子,沈语秋完美继承了奶奶瞧热闹的爱好,他出门前还不忘往兜里揣一把南瓜子,边嚼边小跑着往周氏家来了,生怕看不着热闹。

不过他终究晚了一步,周氏和斗鸡似的寻钱氏去了,文老太颠颠的跟在后头,家里几个儿子媳妇有的原就不在家,剩下的跟着劝也出了门,连沈玉堂也不在,家里就剩下一只大黄狗冲沈语秋甩尾巴。

“奶奶!玉堂!”

可沈语秋不知道战场已经转移,村里人不讲究大规矩,平日也不锁门上栓,所以沈语秋嘴里喊着人,抬脚就往沈玉堂的房间去,沈老二这房人少屋多,所以沈玉堂有个隔在仓库边的独立房间。

进门就见一张书桌,上面搁着笔墨纸砚,看得出他刚才正在练字。

“嗯?”

*

“准备好了,都出发吧。”

钱氏揣上竹篮子,里面放着香烛纸钱还有贡品,她没想到玉寿能有名额,可高兴坏了,念叨说祖宗保佑,要带一家子去祖宗坟前祭拜。

沈家亡祖都埋在村后的山上,不算特别远,走一刻钟便到。

沈长林虽然是穿来的,但还是比较相信科学,就算人死后有灵,恐怕也忙着投胎转世,哪里有精力保佑后人,何况沈玉寿有多努力,沈长林是看在眼里的。

他不聪明,不机灵,便死记硬背,一次不会就背两次,背十次,三十次,直到会了为止,一个字写不好,就十次百倍的练习。

读书学习并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