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知县(402)

许多世家,别说前朝了,前前朝都在!

他们是真正的“贵族”!

韩家这种藏书几百年的,都比不得一些真正的豪门。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句用于九品中正制的话,承平国现在也是可用的。

不过林家到底深耕多年,自然能帮他挽回不少颓势。

但只靠着林家,到底不是纪炀的做派。

事情还是放在自己手里更为安心。

他也不能任由别人保护。

写文章,口诛笔伐。

说到底,不就是话语权。

有什么会比“媒体”更能掌握话语权?

跟灌江府学政书信几乎同时发往汴京的信里,纪炀拜托他在汴京的好友们做一件事。

那就是。

办报纸。

当然不能用他们的名义来办。

而这报纸出版头一版的内容。

纪炀都已经想好了。

他要让好友们,主动去征集骂他的文章。

骂得越狠,越要刊登上去。

他要让所有为自己笔锋犀利的文人们全都沾沾自喜,全都在他的报刊下做事。

纪炀吃饭间已经写完这封信,笑眯眯跟身边人说话。

谁都不知道,他行动间,又做了件以后会惊天动地的大事。

等这些骂他的人知道,他们所有的“文采飞扬”都会成为这份报纸的好卖的原因,再知道纪炀利用他们的“文章”,来让这份报纸畅销补贴皇上跟百姓时。

那一定很有意思。

垃圾放对了地方,就能变废为宝。

纪炀觉得,自己可真是个大善人。

不忍心让他们的“佳作”成为沧海遗珠,一定要珍藏,要刊登,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他们骂人的目的。

是的。

每篇文章,他还会找人解析。

找人回骂。

不服?

不服你再写啊。

他等着呢。

等报刊成了双方笔战的载体。

这些人就会知道,什么叫拉偏架!什么叫话语权!

让他们也尝尝自食恶果的滋味。

这么好玩的事,自然要交给看似很闷,其实“馊主意”挺多的晁盛辉。

之前纪炀回汴京的时候,参加林家宴会。

他那庶弟就被晁盛辉骗到纪炀面前,然后转着圈地丢人。

可惜了。

汴京那么热闹,他也只能搅搅浑水。

幸好,他也不是个特别喜欢凑热闹的人?

作者有话说:

纪炀:我不爱凑热闹

其他人:啊对对对对

第105章

信件寄出, 学政那边也安生不少,估计憋着坏主意, 而且灌江府确实被纪炀掌控, 他们也不好生事。

只能按照纪炀的要求,尽量让下面官学尽力招生。

所谓的今年计划也算写了出来。

纪炀知道他们的目的,也懒得再去管, 在他眼里,学政这人迟早要被换下,并不搭理。

他搭理的时候, 还算能处,不搭理的时候, 基本已经弃用了。

再说, 这些人能做成个什么事。

如今春耕县试, 才是首要任务。

特别是给各地百姓准备种子, 提前购买耕牛农具, 才是重中之重。

下面人见到知府的行事作风,自然有样学样, 而且各地查抄的钱财不少, 其实各地衙门还算宽裕。

所以给百姓们补贴种子很是大方。

上行下效,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灌江府百姓无不挂念知府大人的好。

今年的春耕, 明显不一样,种田是给别人种的,今年种田是给自己种的。

加上知府大人许诺的税收, 大家干劲十足。

更有知府从其他地方调来的化肥,都是只收了成本价, 这些虽然都是琐碎小事, 但正是琐碎小事才构成百姓们的幸福感。

溪流汇聚成江河, 约莫就是这样。

林婉芸处理左县的事情,原先招来一些非议,但出头的学政已经被按回去,其他人自然不敢有意见。

灌江府各地都很顺畅,经过一个冬天休整,已经有了模样。

与此同时,纪炀跟那学政寄出的书信也已经到了汴京。

两封信自然到了不同的去处。

纪炀那个直接到了好友晁盛辉手中。

晁盛辉收到纪炀的信并不稀奇,他们虽然相隔甚远,但一两个月都会有问候。

之前还给井旭写信,让他们帮忙弄个玻璃出来。

那东西弄到井旭他们头疼,好容易找了个琉璃厂,也做不出那样透亮的玻璃出来,只好又去江南找门路。

纪炀家的王伯也在帮忙,甚至找了种特殊的砂子,说是做出的玻璃更好,然后形状还有要求。

不过纪炀让他们做的东西,大家一向热衷。

但晁盛辉家中到底只是禁军,对此事帮忙极少,颜海青家里是吏部,也帮扶不算多。

两人还在苦恼呢,晁盛辉先收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