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20)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除了华北平原,河套平原和东北平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建极四年,朝廷出台鼓励海运的政策,同时提到贱民愿意前往辽东海南台湾等地的,一律开豁为良民。辽东没有南方的瘴气,之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所以有不少人前往谋生。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偏偏除了驻军,奴隶和罪犯,朝廷很难抽出更多的人支援辽东建设——现在中原地区刚进行了改革,农民很多都有了土地,有了稳定的生活,自然不愿意迁移;再说北方还没有平定,时不时就过来抢劫一把,虽然经常被打的很惨。

但是东北包括外东北必须属于大明。

不惜代价。

因此,她吩咐赵辅:“听说辽东的水土和别的地方都不一样。山是白的,土是黑的,连水都映黑了,我没见过,你派人给我找点。”

赵辅很快呈上了黑土,汪舜华从罐子里取出来,握在手里,半晌才张开,感叹:“用手一捏就能冒油花,估计插双筷子下去,明年都能发出芽来。这样肥沃的土地,一定要留给子孙后代耕种。”

下面面面相觑。

辽东行省虽然还是没能设立,但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已经在宣德元年内迁到开原的奴儿干都司重新回到特林,并改名特林都司;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年间内迁保定府的大宁都司同样恢复原有建制,回到大宁卫。

而为了加快东北地区的开发建设步伐,不仅大量从朝鲜移民——只要肯去东北,贱民就恢复为良民,本来朝鲜地少,自然争先恐后的往前挤;犯罪分子大量发配辽东,只有开垦出一百顷土地,连续缴纳三年田赋,才允许你回内地;还要吸引广大内地居民前往——以后勋贵的赐田全部从那里走;平民百姓,只要肯去那里的,一律授田,不拘男女,成年人一千亩,未成年一百亩,免税三年,不拘男女;当然有效期为三年——后代常用的饥饿营销,这样大家才会觉得那地方有意思,才会往前挤;只要是辽东的户口,就可以参加科举——放心,不占用山东省原有的会试名额,再给20个,这个时限是十年。

这一来,大家都有点兴趣了,尤其江南地区的——高考移民,古今都有,以前是朝廷严打的对象,现在可好,朝廷承认并且鼓励啊,不上就是傻子了。江南地区文化昌明,学霸遍地走,高考就堪称炼狱级,乡试的难度系数绝不会更低,毕竟录取人数就那么一点;学渣们自然要想办法,就算会试上不出彩,好歹考个秀才,举人更好了。当然,想要当高考移民,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考中之后,必须在户籍地任满十年,才能内调。这也成为以后高考移民的惯例。

不管怎么样,当官总比白身好,只要有关系就有可操作的空间,有人开始打起主意。

与此同时,对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也要加强管理,避免其坐大;只是如今北方大大未灭,朝廷还需要他们。

汪舜华想到了满清的八旗制度。

什么正白正黄只是名色,关键是把人组织起来,战时皆兵,平时皆民,既要确保战斗力,又要保证平时老实,跟中原王朝的军屯有些类似。

汪舜华听赵辅汇报建州女真的组织:“女真人以狩猎为生。他们往往结伴而行,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小团队称为牛录。如果要进行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把若干个牛录汇聚在一起,以旗帜为标志导引,称为固山。”

知道汪太后想仿效内地编户齐名,他提到了女真人的的猛安谋克制:“当年完颜阿骨打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

“八旗子弟”汪舜华听得不少,但具体怎么组建,还真的不太清楚;但兵民合一,府兵制就是典范,虽然在中原地区早就落伍,但在东北,还不算过时。

于是和群臣商量,对东北的牧民进行编户。每10个丁壮为1班,每3班为1排,以上为连、营、团、旅、师、军,都采用“三三制”编制。一旦编制入伍,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朝廷划给你们土地,自己去开垦。

授田是有代价的,纳粮就不必了,但是要服役。平时务农,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届时自备马匹、器械、粮草,不能随便迁徙出界,还要轮流到宿卫。当然汪太后不放心把这些人招到北京来宿卫,但是可以去其他的地方。百里外五番,也就是五人为一组轮流,五百里外十番,一千里外十五番,每番一个月;二千里外二十番,每番两个月。

李贤提出来:“一军仅丁壮便可达三万之重,若连同其老弱妇孺,岂非十万有余?若全由一人主断,恐日后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