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当太后(619)

作者: 雁于飞87 阅读记录

第一次亲自种植小麦,皇帝很是兴奋,隔三差五的亲自来瞧,清明节前还在怀恩等人的帮助下种了几棵丝瓜。如今小麦已经开始泛黄,丝瓜也已经硕果累累。

皇帝兴奋的比划着:“皇祖母,母后,这是我亲手种的呢!”

汪舜华跟他过去看了,宫人确实很用心,长势很好,于是吩咐刘金:“摘几根,今天加菜。”

皇帝亲自种的丝瓜,一家人没尝上几口,还得赏赐了在京的亲王、公主、国公、阁臣;次日接了一堆谢恩的奏疏,据说坊间文人雅士纷纷效仿并作诗唱和,记录盛事,其中又以李东阳为甚。

汪舜华还带着去瓜看女儿。

永安长公主六月初九日生下一个女儿,汪舜华得了消息,下了朝,亲自到英国公府来探望;张懋和吴太夫人又惊又喜,赶紧接着。

她进产房的时候,里面已经收拾妥当了。永安累极了,已经睡了下去;奴婢还想唤醒,汪舜华止住了,看着女儿气色还好,只是刚刚分娩,难免劳顿。

摸着女儿的脸,都是母亲和孩子的生死之约。

这时张懋抱着女儿来。刚出生的孩子都差不多,皱巴巴的,好在张懋和永安都是俊男美女,想来孩子长大了,也不会太差。

汪舜华吻了吻外孙女儿,吩咐赏赐,交代张懋好生照顾母女俩,这便起驾回宫,还有一大堆政务等着她。

洗三的时候汪舜华也来了,其实第二天就得到消息,公主已经醒了;永宁和永康、重庆也过来瞧了,都说还好。只是不放心,如今见了,总算放心了。

洗三礼很是低调,只请了在京的几位王妃、公主以及张家自己的至亲。

倒是满月酒颇是隆重。英国公是勋贵中的领头羊,永安长公主又是汪太后嫡亲的女儿,深得宠爱。自然有眼色有机会的都会往前凑活。

小丫头小名滴滴,因为长公主醒来的的时候,天上正下着雨,落到房檐上滴滴答答的声音,就取了这么个名字。

汪舜华的脸囧了囧,心说真是我亲生的,和我一样不会取名字。

于是问张懋准备好名字没有,张懋没有犹豫:晚舟。

张懋自幼初入宫廷,除了勤奋读书练剑,对音乐也有天分。

他至今记得当年前往鄱阳湖整治水患的场景,也记得登临滕王阁的情景。那天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济济衣冠,满座风声。酒过三巡,文人雅士各献诗赋,他也提笔写下一副对联:

兴废总关情,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等到满座宾朋散尽,他独自立在楼上,看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看夕阳西下、渔舟唱晚,兴之所至,头脑一阵空灵,走到案前,弹拨一首新曲。

这首曲子被他命名为《渔舟唱晚》。

年底回京的时候敬献给太后,汪舜华大喜:虽然和后世的不太一致,但也实在很有感觉了——她不知道天气预报版的《渔舟唱晚》采用了电子音,和传统版有区别;但即便是民乐版,因为作曲人的心理状态不同,版本也会有差异,于是让乐府再次完善,后来在世居南昌的弋阳王的提点下最终定稿,而后随着国家的扩张、多种乐器的传入有了不同的版本。

女儿女婿郎才女貌,恩恩爱爱的,汪舜华也就彻底把心放下来。

出了月子,太皇太后让她抱进来,直夸长得好,又抹起眼泪:“我如今也有曾孙女了。”

免不了又提起宣宗、世宗,众人劝了一回。

只是汪舜华抱着外孙女,也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她还记得永安长公主是土木之变前不久后出生的,原来时间这么快,自己的女儿也已经有女儿了。

沐琮等在八月中旬帅兵回到北京,背后跟着朝鲜李氏王族和参与作乱的文武官员、土豪劣绅等俘虏。此前对辽东的进剿也全面完成,大明官军已经重新占领了东北大片地区,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各地首领都重新前来北京朝贡。

汪舜华对朝贡外交不感兴趣,最重要的是恢复太祖时期的疆域。

当年太祖收服东北,由于东北太冷,加上北元未灭,因此没有设立辽东行省,而是设了三个都司,即大宁都司、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而民政则归山东。这样既避免了粮草走山海关被北元劫道的危险,也给辽东都司套上一个龙头,以免坐大不听指挥。

汪舜华很明白太祖皇帝的苦心,但是如今也面临新形势:国内太平了,人口繁衍很快;尤其北京,人口飞速上升。这么多人口,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从南方运输不是不行,但就地在北方开发无疑才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