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代第一提梦师!(35)

作者: 东南知 阅读记录

林继均也不知道在听谁,自说自地:“我们老林家做九流生意,不敢跟百家认亲,早年受各位的帮衬才有今天小可,感谢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只要是咱们这个大家庭需要,我一定尽我所能,倾力相助。”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林继均对自己的定位一向精准。

以萧家的实际能力,但凡这位商业会长说一个“不”字,萧家现有的很多项目运营都得打折扣,可他却死心塌地充当百家钱袋子,可想萧家给他的恩情确不小。

萧如晦有注意到袁宥姗泼的冷水。

在座大多数刚为一百多年的约定激得热血汹涌,这才一来二回,不少人已经神情松动,疑惑地打量起他们这个临时召集起来的“草班子”。

“的确,‘百家令’听起来似乎高屋建瓴,现在真正还和我们相关的,也就是在座的各位。”

“不谈过往,只讲眼前的话,这些年有这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像林先生这样的朋友的相助,我们这个小团体多少取得了一些成绩,助人助己,众人拾柴,好在还是对应了‘百家令’一早成立的初衷。”

无论哪个朝代,能抱团在一起,终究讲究互惠互利。

同在左侧,和林继均隔了两个座位的年轻人礼貌地开口:“那萧伯伯,不知道这一次,我们大家能做的是什么?”

他叫江意远,父亲和萧家同做教育出身,近些年不知道为什么,日渐转型,慢慢接手一些ZF市政工程代替。

越是千头万绪,越是他们家的拿手。

对这样动辄百家的大型项目,他从心底里感兴趣。

萧如晦赞许地点点头,让萧历川操控遥控器,将布置在屋檐某个角落的投影仪唤醒,以影壁作幕,一副壮阔且充满诗意的日暮村落图投映其上。

神侃到现在,没想到还有多媒体资料下饭,大家一时看得挺认真。

乡村屋舍模糊,仅有一片密林鸟瞰图,信息不可谓不多,在众人还沉浸于摄影师绝技的取景角度时,只有袁宥姗扫了一眼日落方向,山峦倒影以及林木分布后道:

“漫云村?”

萧如晦神色凛然。

“宥姗好眼力。”

“一个快要消失的古村,不知道萧伯伯准备拿它做什么文章?”

萧如晦借向大家解释:“近十年间,中国有近90万个村落消失,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漫云村位于襄阳,有400多年历史,我去亲身看过,岁月沧桑,岌岌可危,或许是今天,或许是明天,它也将成为那一百分之一。”

“时间不会重来,我们在两百多个村子里随机选到它,没有商业目的,单纯地求还原它400多年的历史。现在科学界不是也在探讨‘时间具象化’嘛,就反观我们自己,这些年变化,消失的,被取代的,我们总归需要一个容器,把时间走过的痕迹装进去,行当、技艺乃至思想,通通鲜活地装进去,像一座活化石,为后世保存起来。”

这么一席话,和百家接触不深的人,只觉得天方夜谭。

少数参与度高的,尤其从道光年间同甘同苦、一代代熬下来的家门,则相对有所感触。

纵观这几千年,百家所做的事情,归根到底都是在狂风浪潮下留一条活线。

医家代表孙柟很少在会上发言,这次也忍不住喃喃自语:“这种事做起来……有难度……”

袁宥姗难得地认肯:“是挺难的,不说需要的资金支持,光是放什么进去,择优还是择缺,或者择像孙叔叔这样有天生争议的,就能难上个十年二十年。”

一言就被戳到痛处,孙柟抽身靠向椅背,一副不会再发表任何意见了的表情。

会议剩下的,变成了萧如晦和袁宥姗的正反交锋:

“清单我们大致拟了一些,资金方面,愿意支持我们的慈善机构其实不少。”

“凡事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村子的容量能有多大,清单塞50年还说得通,400年,那恐怕得引进工程队造一座城了。”

“造城,也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

“可资金池也不是永无止境的,造城费用,失去经营生态的400年人口的吃穿住行,消耗之庞大,谁拍板,谁运营,谁担责?”

“脑部团队,我们会选取权威意见,三番斟酌后票决通过。”

袁宥姗掩面大笑,饶有兴致地将在场扫视一圈,然后将目光重点停留在最首,本次百家令的发起人萧寄明。

说:“咱们中间,谁能代表权威呢?不远,就在十多年前,新闻大头条‘汪博简事件’就是受我们这个圈……‘权威人士’引爆的,一家三口,一个也没能活下,尤其还有个花样年纪的小姐姐,也没能摆脱,永远泡在汨罗江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