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到古代搞基建(173)+番外

作者: 一七令 阅读记录

天子相送,何等礼贤下士?

绕是谢明月等一向有些自傲,也不敢肖想萧瑾会为了他们做到这个份上。

但萧瑾偏偏就来了。

萧瑾记住了每个人的脸,等这些人的心情重新恢复平静,他才开了口:“今日一别,也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段时间,想必你们也收获良多吧?”

周宜等莫名的又想到了这些日子,又是挖水沟,又是收粪水的,一时间默默无言。

他们确实,学到了不少。……现在都知道怎么收夜香、倒夜香了,可谓是进步神速。

想来也可叹,一群饱读诗书的读书人,愣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变得“普通”了起来,也更有人气儿了。

他们一个个苦哈哈的,也正是萧瑾愿意看到的场面,看来,这岗前培训确实做到位了。

这个传统往后可不能再丢了。

只是培训完了,还得再打一打鸡血才行。萧瑾自己是个随性的,可没有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跑?该怎么让这些人热血沸腾,萧瑾心里清楚得很!

萧瑾也不是说了多久之后,转头固然开始鼓励他们:“你们这些日的进步,朕都看在眼里。让你们如此走一遭,只是为了历练。你们都是夏国未来的国之栋梁,不论是家中清贫也好,富贵也罢,今日出了这临安城,前程往事都需抛到脑后,上任之后,便不止是你们自己了,更是一方百姓心中的顶梁柱,是地方里的父母官,需得立得主,站得稳。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你们每个人手握政绩,堂堂正正地回到京城,证明朕没有信错人!”

近百名进士感动地无以复加。

圣上果真对他们寄予厚望!原来冯尚书说的都是真的。

之前冯慨之劝说他们的时候,还有不少人觉得冯慨之站着说话不腰疼。如今看来,冯尚书才是最知道圣意的。爱之深,责之切,圣上之所以让他们挖沟倒粪,那完全都是有理由的,为的就是让他们更好地立起来。

瞬间,所有的一切都说得通了。

圣上果然睿智!

一群进士激动异常,纷纷表态,场面甚是壮观。

围观的百姓说不出心里到底是什么感受,只是觉得这辈子也没见过这样的场面,隐约间,他们也不禁对这群新科进士有所期许,希望他们几年之后真的能做出实打实的政绩。

如今的夏国正在变好,他们也未尝不能期盼有朝一日能够天下安定,海晏河清,不是么?

这厢君臣依依惜别,就显得随行相送的各家父母双亲格外尴尬,且还有点呆。

尤其是张翰之的父亲张迟瑞。

张迟瑞是姜明的最随者之一,可他追随的姜尚书如今已经被罢了官、一蹶不振了,而他鄙夷打压的儿子,却带着圣上的厚望,即将离开京城去打拼战绩。

相比他这个眼盲的老子,他这个儿子显然要聪明许多。

张迟瑞遥遥一叹,老了老了,他是真的老了,往后朝廷的担子,真得一步步教到年轻人手里头了。

张迟瑞看向萧瑾身边的韩攸。

那位顾淮南离开之后,就数这位最得圣心,往后说不准又是下一个知府。

夏国这轰轰烈烈的饯行不仅叫百姓们大开眼界,就连三国使臣也偷偷藏在人群中间,目睹了全过程。

回四方馆途中,贺辞脑海里浮现的还是夏国进士接连表态的模样。

他们燕国国君也是礼贤下士,可却做不到这个份上,倒不是嫌麻烦,而是觉得没必要。从前贺辞也觉得没必要,但是今儿一行,却忽然改变了他的想法。

或许,比起用权势压制大臣,平易近人、适当引导反而更好。天子是表率,是信仰,也可以是亲近可以依靠的避风港。

三国里头,就属齐国这帮人看得最不痛快,简直就是憋了一肚子的闷气,因为他们根本不愿意承认夏国的好。

燕国这回带队的是礼部尚书段广基,齐国此番带队的是却是鸿胪寺卿洪儒盛,也算是张崇明他们的老相识了。不打不相识,他们上回还因为齐国投降要割哪一块土地争的面红耳赤,如今突然瞥见,哪能有什么好兴致?这可是天大的仇恨,积怨已深,洪儒盛对夏国的意见也一大堆。

回头的途中。他便一直抨击夏国的不是:

“只不过是一些进士走马上任,又不算是什么要紧的事情,至于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也不知是闹给谁看的。”洪儒盛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个下马威。

不像段广基听不懂齐国话,贺辞对齐国的官话了解颇深,洪儒盛嘀咕的这些,他全都听在耳中,不过贺辞不认同:“本相倒是认为,此举可取之处不在少数。”

“可取?简直是笑话。是兴师动众可取?还是新科进士泪撒城门丢人现眼可取?亦或是夏国皇帝为了这群人,连外宾使臣都不见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