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九州志——狮牙之卷(14)

但是李凌心也有极大的弱点,就是他的性子很慢。他每一阵前需要思考极长的时间,他最怕急战,所以几乎他始终被放在苏瑾深的阵前,因为对于苏瑾深这种运筹帷幄的人而言,没有什么会是突发事件,而李凌心便也有了慢慢思考去定策的时间。

李凌心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作为狮牙会的副宗,他的决策地位还没有姬扬高。他是铁驷车中最小的,被看作所有人的弟弟,于是给以了很大的照顾。很多人都以为李凌心所以要对抗蛮族,只是他生活在一群要对抗蛮族的兄长们中间,于是他便也要对抗蛮族。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而已。

和他的性格不符,李凌心是个绝世的武士,步战能力强到无与伦比。他平时乘马,一到领军冲锋的时候却会跳下战马来,此时他一人一剑,所向披靡。后来息衍号称“东陆三十年内步战第一人”,就是因为前面有李凌心,评价的人也并无绝对的把握说如果是极盛时的李凌心遇见极盛时的息衍,两人之间的对决将是什么结果。

“凄惶月”叶正勋

尽管身处在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叶正勋依然被认为是东陆名将中“最可怕”的。

这个出身于云中叶氏的大贵族子弟背负了全族的希望,被看作叶氏“名将之血”的继承人,他也确实对得起长辈们的期待。叶正勋从小被授以各种兵法、武术和战阵,在四人中是受训最完整的,可以说他可以被放在任何位置,什么都可以做到。

但是,实战中的叶正勋很少和人配合,没有任何人能配合他,他的战术近乎一头孤狼。他是个很难控制的奇兵将领,会在广阔的战场上交错穿插迂回,向着敌军的后方突进。他可以仅带几百人不带辎重和粮食穿越茫茫草原,或者转战上千里摆脱上万蛮族骑兵的追捕,这种战术和心理素质他的朋友们都无法理解。

这种战术可能要归结于云中叶氏传奇一般的军事论著。

根据史官的记载,叶氏的祖先曾经向白胤进献《兵武安国四卷书》,是由四卷书组成的一部论著,详细阐述了战争中敌我的关系、战术的运用和进退的控制等等道理。白胤非常赞赏,命令抄写以传播四方,至今这四卷书的原件还供奉在白氏太庙内,分别是《天地之卷》、《听风之卷》、《分形之卷》和《揽胜之卷》。几乎每个有志于从军的男子都多多少少看过这四卷书,都是非常深奥而抽象的军事理论,并不容易理解掌握,所以也并无什么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当时叶氏祖先进献的其实是《兵武安国八卷书》,前四卷是论“法”,后四卷是论“术”,分别是《兵狼之卷》、《腾蛇之卷》、《枭击之卷》和最后的《劫灰之卷》,白胤觉得后四卷“术”都是直接阐述战争中的指挥艺术。最后他说“法可通达天下,术则各在人心”,焚毁了后四卷,仅仅留下前四卷传世。

然而被白胤看作已经进入邪路的四卷《术》,才是云中叶氏真正的骄傲。白胤担心的是被太多人掌握了这种可怕的兵法,所以嘱咐云中叶氏的祖先密藏。而叶正勋被推测得到了《兵狼之卷》。

他对于军队的指挥和掌握都不太依据常规,他往往会造成极大的杀戮,往往又对士兵执行极为严酷的惩罚,有时候则放任他们抢劫。可是说叶正勋的军队远没有苏瑾深治下的军队那样在义理上被人称道,但是叶正勋可怕的突袭能力同样是苏瑾深不能学会的。别人无法想象叶正勋和他的部下在战场上的生存法则,他们就像一群凶险的狼,为了猎物不惜一切。

而和他的兵学相反,其实叶正勋却是铁驷车中最随性也最温和的一人,而且没有李凌心的自闭和执拧。他所以成就那样的名声,可以说还是被云中叶氏这个名家之家的长老们推上了一条绝戾的路。

太卜监

历代的君王们对于秘术士们的态度颇为矛盾,一方面他们痛恨这些游离于他们统治之外的世外高人,另一方面又为秘术士所吸引力,渴求他们的奥义所展示的力量。早在公卿时代,就有朝臣以结交秘术士,修炼道法为时髦,传说当时的重臣身边都会有一位秘术士以幕僚的身份随侍近侧,保护主公不受其他秘术士的道法的影响。

秘术士们在天启城中的明争暗斗为东陆的神怪志异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总的来说,秘术士并不被视为一种威胁性的存在,最多只能算是华而不实的公卿政治戏剧上的一道不错舞台效果。但是当掌握强大秘术的辰月教公开走上朝堂,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奥义与力量以后,再没有一位皇帝或者诸侯敢轻视秘术的威力,纷纷试图将这股异已力量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但是秘术士们深知自己怀璧有罪,极少在公开场合使用秘术,更不会以秘道家的身分出仕。皇帝与诸侯座下都罕有真正的秘术高手,大多是初窥奥义的秘术修行者,对于秘术士监管实质上处在无能无力的状态。

在偃武年间,负责监视王域内秘术士活动的机构是奉常寺下的卜筮署。卜筮署法定的职责是“掌卜筮之法,以占邦家动用”因为秘术士大多是占星师的身份掩人耳,卜筮署因为职掌相近,便被授予了秘密监视秘术士活动的职责。这项工作通常极无成效,以卜筮署卜正的能力,他们能发现的所谓“秘术士”多半是打着秘术幌子的江湖骗子;真正的秘术士很少能被察觉,即便被发现,也会很快从卜筮署的视野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直到楚道石的出现。

在天启坊间流行的诸多话本中,有一本讲的是偃武末年某个逍遥王爷与楚卫来的年轻秘术士浪迹东陆、斩妖除魔的豪快故事。据考证话本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原型正是年轻时的胤仁帝与后来号称“修文五十七年间最强秘道家”的楚道石。

按这份话本说法,楚道石自幼随师父修习岁正系秘术,流浪在楚卫乡野,靠给农人推知晴雨赚取一点满微薄的酬劳。师父过世后,楚道石怀抱着年轻人对未来的希望独自来到天启。在这座繁华且堕落的万年帝都中,只会预言天象的楚道石所修习的秘术甚至不比江湖骗子花哨的小戏法更有吸引力。万般无奈之下,楚道石开始尝试着用岁正系的秘术为人占卜,聊以维生。

楚道石的占卜之法与众不同,他不像星象学家那样需要用算筹反复推演,主顾只需要在楚道石施法时注视他的眼睛,便可以直接看到自己心底的所占之事的结果。因为无需将自己所问之事告诉占卜者,楚道石受到一批有难言之隐的主顾的欢迎。

开始时,没有人注意到楚道石的占卜是“绝对”的料事如神,甚至比皇极经天流的谷玄七式联算还精确,这已是神乎其技了——事实上这的确是某种神技。楚道石并不清楚自己在漫长的修习中极偶然地挣脱荒的束缚,从而可以直接与岁正相呼应。主顾透过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可能的未来,那些心底最真实的意愿扰动了代表命运的岁正星,将愿望转化成唯一的、不可抗拒的命运。但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一点。

小有名气之后,一些怀着阴暗心理的达官贵人开始光临楚道石的寒舍。这些人占卜何事已无从可知,但从事后楚道石的主顾中有人相继暴毙而亡推论,显然岁正的力量将他们心底最真实恐惧直接降临到了在他们身上。

楚道石被以“巫蛊”的罪名被投入大狱,但仅用眼神就可以行巫蛊之事实乃闻所未闻,即便是龙渊阁也未曾有过记载;并且楚道石与他们的暴毙的主顾只有一面之缘,无冤无仇也实在没有动机,于是楚道石的案子被列入疑狱,久拖不决。

数年后的冬天,素王白徵明被父皇派到大理寺监督平决疑狱。提审楚道石时,白徵明见卷宗上的囚犯的名字被墨点所污,不甚清晰,随口问道:最后二字究竟是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