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偏执太子是我前夫(重生)(205)

“十二年前,承安侯府有一人就在青州的卫所里任职。”容舒望着顾长晋,一字一句道:“我二伯父,容玙。”

容舒往掌心倒了点茶水,沾水在桌案上写下福建、山东、辽东三个地名,边写边道:“二伯母的父亲在泉州任知州,二伯父原是在青州卫所任职,十年前被调到了辽东都司,在金州任镇抚。”

她最后写下的两个字是“上京”。

“至于上京便是承安侯府。”容舒细长的指尖缓缓划过桌案,将这几个地名串联起来,声音平静道:“大人,我怀疑与沈治勾结的便是侯府二房,至于他们背后的人究竟是谁,又缘何要秘密购买火器,要看舅舅和二伯父究竟投靠了谁。”

容舒不敢妄断上京的局势,也不敢擅自揣测是谁站在沈治与容玙后头。

她相信顾长晋会查出来。

只她不知,她这话一落,顾长晋便豁然抬眼,心中似有巨石激浪。

她的语气十分笃定。

只因容玙在青州、辽东就职过以及容玙的岳父在泉州任知州这些线索,根本不足以断定承安侯府与沈治一同犯下大罪。

以她的为人,不该因着这些称不上铁证的线索便断定侯府有罪。

那为何,她会如此笃定?

笃定承安侯府与沈治一同犯下大罪?

“单凭眼下这些推测,不能断定你二伯父就是与沈治勾结的人,也不能断定承安侯府卷入此事里。容姑娘为何会如此肯定,承安侯府有罪?”

容舒抬眸望了顾长晋一眼。

为何肯定?

因为前世顾长晋曾经说过一句“证据确凿”,容舒了解他,若非铁证如山,他不会这般说。

曾经她也想过兴许会有冤假错案的可能。

她亲自来扬州府便是为了寻找这一丝可能性,偏偏,事与愿违。

沈治不清白,容家也不清白。

前世的她为了替侯府伸冤,奔波数月,把嫁妆耗得一点儿都不剩,连自小戴着的玉坠子都送去给狱卒买酒吃。

如今想想,简直就是笑话一场。

容舒唯一不解的是,若当真是二房与沈治勾结,父亲为何要认罪?为何要让阿娘陪他一同承担这莫须有的罪名?

“沈治这些年绕远路去福建提盐,可有绕道泉州,或者与二伯父的岳父见面?若是有,那便不是巧合。那封信里所说的‘借他之手买货’里的‘他’兴许就是二伯父的岳父钟勉。大人可能派人去查查泉州知州钟勉?”

顾长晋定定看着她。

这姑娘下意识回避了他的问题,她让他去查钟知州,让他去查沈治在福建见过何人,更像是已经知晓了结果,从结果去寻找证据印证她说的话。

顾长晋想起他做过的“梦”。

梦里他也在查沈治,也去过青州,甚至,梦里的承安侯府也出事了,罪名便是通敌叛国,而罪证就是沈治递往大理寺的。

顾长晋脑中刹那间划过一个念头。

那念头太过匪夷所思,以致于一出现,他的心便“噗通”“噗通”地猛跳。

他张了张唇,“容舒,你可曾做过关于你我的——”

话未说完,突然“吱嘎”一声,有人重重推开了正堂的木门。

顾长晋声音一顿,与容舒一同看向门外那人。

下一瞬,便见容舒霍地站起身。

她起得太急,放在桌案边的茶杯被她的袖摆带翻,泼洒而出的茶水沿着桌案边沿“滴答”“滴答”落在她的裙角。

她却浑然不觉,只怔怔望着来人,红着眼眶道:“阿娘!”

沈一珍的面上原是带着点儿薄霜的,听见容舒这声软糯糯的“阿娘”,明艳的面庞一时如春雪初霁。

一个多月前,她在鸣鹿院听说扬州府被海寇袭城之时,便匆匆收拾好行囊往这里赶。若不是扬州封城,停了水路,她大抵能早半个月抵达扬州府。

进了城门,还未及回去沈园,便被正在路上巡逻的路拾义拦下。

饶是路拾义同她再三保证容舒无事,沈一珍依旧是提心吊胆了一路,直到见到自家闺女娉娉婷婷地站在屋内,悬了一个多月的心终于落回原处。

“瘦了!”沈一珍上前抱住容舒,道:“都怪阿娘来得太晚,让我们昭昭受苦了!”

容舒想说我没受苦,可声音哽在喉头,只觉嗓子眼堵得紧,顿了半晌,方应道:“我无事,阿娘莫要担心。”

母女二人相拥了片刻。

沈一珍松开容舒,望向顾长晋,道:“路拾义说昭昭在扬州府数次遇险都是得大人所救,大恩不言谢,此恩我沈一珍记下了。”

顾长晋淡声道:“侯夫人不必言谢,这本就是我该做的。”

沈一珍笑笑着不说话,来屏南街的路上,路拾义对顾长晋赞不绝口的,话里话外都是这小子配得上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