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六零](413)

作者: 四时酒 阅读记录

是,还是不是?

“你怎么了,盯着那边看好久了,是有什么情况?”孟义来跟他换班的时候就发现他好像是在看着一个地方出神。

“没有情况,一切正常。”

可你一点也不像正常的样子。

孟义把这话咽了回去。

他也发现了,周建林有时候会变得奇奇怪怪的。他是个非常聪明又很敏锐的人,知道周建林是在那天以后才出现这样情况的,心里就有了谱。

但他没打算说出来,那个人的名字还是不要提出来的好。

被称为不可说名字的苏葵是不会知道远在千里的基地会有谁惦记她。新年的第一天工作,她收到的不是来自首长的文件,而是一封来自法国朋友的信。

作者有话说:

1.资料都来源于《□□dang史研究》——《中国对一九六二年科伦坡六国会议的因应》,作者陈力。

2.周建林情况是没有想起来的,大概就是一周目的记忆影响了二周目的他,有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情绪,连他自己也分不清。

第117章

这封来自法国文化协会会长埃德蒙的信件是冯立国转交给苏葵的。

他现在担任西欧非洲司的副司长, 部里有意让他多接触西欧的事务,这次的信就是先到了他手里。

苏葵与埃德蒙相识是建国十周年庆典之时,他代表本国文化协会来参加庆典交流文学。当时苏葵和他交流分析了一些文学作品, 他还给京大捐了一批图书, 两人算是颇有交情。

由于联系不太方便, 之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直接往来,都是托人互相问好, 比如之前的弗洛朗和萨拉。

上一次联系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 没想到这次会忽然收到他的来信。

苏葵接过信件时晃了一眼日历, 对了,今天已经是一九六三年的第一天了。

冯立国问她:“写的什么?”

“谈了一些文化上的事情。”这封信写到这里来,就不是只为了给苏葵看的, 何况埃德蒙的身份并不简单,就是他不问苏葵也要说。

信上先是向他的朋友苏表达想念之情,又谈到了她的作品现在在文坛中引起的反响。没想到巴尔这个新文学的代表人物竟然会公开表示喜欢苏葵的文学创作,并说非常欣赏华国在文学上的求知和包容。由此他认为各类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生长的土壤, 都应当被尊重。

埃德蒙已在萨拉处得知了发生何事,对此,他表示万分的赞叹, 称赞苏葵是一个“有智慧的文学家或者是评论家”。

她翻译的作品不仅没有因为两个文学流派的争端而受到冲击,反而因为巴尔的公开表态更加火热,大家对这部能够得到两方人认同的, 又是他们一直好奇的华国的小说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让它的热度蹭蹭往上涨。

他用赞叹的语言说他从来没有见过一部翻译作品能有这样的盛况,起码这一二十年没有。

“就这些?”冯立国疑惑看着她, 这就是她说的文化上的事情?完全是写他在那里夸来夸去, 即便是学了这么久语言, 他还是不能习惯这些直白的夸赞。

“当然不止这些。”苏葵笑了笑,将信直接递给他,“他应当是想要寻求与我们的交流。”

前面都算是问候关心,只有最后他提到,上一次来华国的交流让他非常记忆深刻,连巴尔也说华国拥有优秀的文化。因为文学作品的讨论,因为华国瓷器的热销,因为一部纪录片的引进,让大家对这个古老的国家又重新充满了热情与好奇。

他希望还会有这样的机会,能够让他们国家的人认识到华国的优秀文化。

“我明白了。”冯立国快速扫完前面,眼光直接落到最后面,然后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您明白什么了?”苏葵笑了笑故意问道,仿佛还是之前在学院里给他补课,问他问题的时候。

冯立国也不恼,沉静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喜意,一把将信拍在桌子上:“我觉得,机会来了。”

这封信也到了李先河手里,他也问苏葵:“你也觉得机会来了吗?”

“是的主任,”苏葵带着自信,“我们一直等候的时机到了。”

李先河和苏葵就两国建交这个问题已经谈论过很多遍,从萨拉第一次来华就开始讨论,当时两人得出的结论是,五年以内,她必定还会再来。

结果还没有五年,她又来了一次,上次萨拉借巴尔开讲座的机会来华国,和我们达成了多方面的友好,在大家以为要进一步发展之时,就发生了华苏两方关系破裂的事情。

自从上次她离开以后,两国交流一直没有什么进展。现在的关系各自都处在一个平衡点上,想要更近一步却没有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