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夫郎家的赘婿首辅(982)+番外

她咋就那么不开窍脑子不好使呢。

就一两文,哪里划得来,值当那么气呢。

如今王婶拿了蛋、腌菜来示好赔罪,“周周啊,你们才回来,这酱菜我记得你以前爱吃。”

“谢谢王婶。”黎周周说完,下人上前接了篮子,就拿灶屋去换下来,好把空篮子还回去。

王婶手一空,更是局促,黎周周招呼王婶坐,王婶摆手不坐了,黎周周便让王婶吃包子,他家现蒸的,尝尝,王婶没法接了包子吃了口,这滋味比她家腌菜的可香了去了。

人家黎周周现在可不缺一酱菜几个鸡蛋了。

“周周啊,以前是王婶不对,婶子给你赔不是,是我小心眼爱计较,为了炉子便宜一两文跟你置气,也不是你家做买卖,我那时候猪油蒙了心了,老钻那儿去想,如今你大人大量的,别跟婶子计较了,村里盖的宗祠还有学堂,别刨去我家,婶子给你跪下磕头了……”

黎周周先扶着王婶,好一会才想起来什么炉子钱。

“要不是王婶说,我都不记得这事了。”

“我家盖的宗祠族学,对两村都是一视同仁的,就是我爹说的那些规矩,不是大奸大恶败坏的人就成,族学也是,要夫子考校点头才入学。”

“婶子,这小事不必挂在心里记下。”

王婶是又愧又羞臊,黎周周没记得这事,她却记了十多年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写写杏哥儿和村里这些事料理干净,再写写京里官员夫人们对顾阁老传闻中的顾夫人好奇和八卦

贵妇1:听说那黎周周是乡野村夫,当年是嫁不出去才招婿的,定是丑陋不堪

贵妇2:顾阁老年轻样貌好,家中空闲,纳几个良家子好啊

贵妇3:我可听说了,顾阁老家中那位是悍夫凶的紧,顾阁老不敢的

第220章 盛世一统5

东西两村,顾兆刚穿来时就说过,幸好是中原的农村。两村依山傍水,山又不是陡峭险峻的,山林茂密,里头野物都是小件的,没什么危险的大野物,多是野果树木这类。

潺潺流水的小河,蜿蜒流下,分开岔路,两村都沾着水源。

季节气候又好,雨水丰润,田里头是水稻麦子五谷杂粮基本都能种下,即便是顾兆没琢磨出肥料前,家家户户只要人勤快没不良嗜好,都是能混个肚饱,几年攒一攒碎银,能把房屋盖了,喜事办了。

更别提如今了。

即便如此,盖祠堂和族学都是不敢想的。

当时从昭州回京船上,说起分头行动,顾兆赴任,黎周周带人回村,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起了以前村里人和事,黎大感叹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大家变了没,日子怎么样了。

又说起家里老宅,屋子不知道还能不能住。

顾兆便顺口说:“那就推了修个爹喜欢的,等以后我退休了,咱们一家还要回村住,修个大点舒坦的。”

“那还早着呢。”黎大意思不着急修,院子盖的好不住人不就是浪费么。

黎周周想了下说:“爹,相公话在理,咱们家现在不缺银钱,盖好了院子也不是浪费,京里到村里又不像去昭州那么远,要是什么节气或是过年,想回来住几天,那也够住,不然住不开的。”

黎大本想说兆儿说什么你都说好,可听完了确实是有道理,便点点头,从京里到西坪村也就一个多月,到时候他自己带人回来也成。

“既然要盖院子,那不如再修个祠堂和族学,都给盖了。”顾兆想着盖院子便往深处想了,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东西两村地处优势,五谷丰登,这些年想必乡亲们家中有了闲钱了,不如盖了族学,送自家孩子进学读书,长辈们有个盼头,新生的孩子们懂得是非曲直。”

这样互相影响,是正向的。

黎大听不懂那拽文,但大概意思知道,便点头,说:“读书好,你们做主就好,这是好事。”

至于宗祠,昭州村落中,只要是大姓氏的必有宗祠,使得全族姓氏团结一心,什么东西都是有利有弊的,看怎么用。

顾兆是想着宗祠不仅是放去世人的灵牌,也是庇护后人去处——就是救济院披了个宗祠的皮。

因此在选址上,黎大就发了话,宗祠与族学既是两村的,那就选个两村中间位置,宗祠可以偏僻一些安静一些,学堂要靠着路边,方便两村孩子上学。

如今快收麦子了,选了位置不动工,等收完了再说。

“反正这次留好几个月。”黎大痛快说,还说:“老二,回头你家地里要收了,我和福宝去帮忙。”

黎二:“哥,哪里敢劳动你啊,你都是老太爷了。”

“你是嫌我干不动是不是?我跟你说,以前在昭州府里,我还专门开了个菜园子,种的菜可好了。”黎大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