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自在(134)

作者: 缓步风流 阅读记录

李梵清眯了眯眼,回忆道:“‘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见裴玦点了点头,李梵清心中一时也生出了几分恍若隔世之感:“我那时以为,你当为我之师,从此度我出苦海。”

裴玦覆上她的手,柔声道:“我倒以为,万丈苦海之中,你才是我之师。”

亦不必执泥于谁是谁之师,于李梵清与裴玦而言,能得脱苦海,本就是互为舟楫。

三月初,李应被沈靖生擒,反军立时间乱作散沙,树倒猢狲散,被神策军逐个击破。李应被押解回长安,听凭处置,自此,叛乱已平,长安安定。

燕帝病体已愈,李梵清还政于燕帝,由燕帝下旨,定代王李赓、秦王李铎与永安王李应三人之罪。

李应谋反自是罪不容诛,只待一樽鹤顶红奉上,也替天家保有最后一丝颜面。李铎受其子所累,本亦是死罪难逃,然燕帝宅心仁厚,顾念手足之情,只褫夺其爵位,将之贬为庶人。

燕帝替先晋国公府翻案,恢复晋国公爵位尊号,复又追赠虞涌官职、爵位以示哀荣。至于李赓诬陷忠良,蒙蔽圣上,燕帝亦是褫夺其爵位,贬为庶人,流放西北。

当然,李赓于流放途中,不堪辛苦,病重不治,便是后话了。

适逢李梵清双十生辰之日,燕帝于朝会颁下圣旨,正式封承平公主李梵清为皇太女,入主东宫。

而李梵清得封太女之后,倒是出人意料的做了两件事。

这第一件,乃是遣散了她公主府中原先的男宠,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当真是一个不留。众人闻之,不免拍案称奇。

若说李梵清从前公主之身,豢养男宠,多少惹得世人颇有微词;然则此番她得封太女,以她往日秉性,合该三宫六院,不再拘泥,却不想李梵清竟与别不同,反其道而行之。

而这第二件比起第一件来,则更是令人咋舌了。李梵清才封太女不过三日,便请旨离开长安,说是要行遍大燕,以体察民情。燕帝观之,赞李梵清心怀百姓,自是欣然应允。

于百姓来说,上位者能体恤民意,自是美事一桩。不过眼下李梵清才出长安,还瞧不出她能做出何等建树,坊间对这位皇太女的评说自然也就不急于一时一刻间。

不过,比起李梵清如何体察民情,众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她的另一桩轶事。

却说皇太女李梵清离长安不久,时隔一年光阴,曾有“长安双璧”之称的裴玦亦再度出长安,往四方云游。

当然,比起“长安双璧”这个旧称,如今裴玦更令时人熟悉的身份,乃是皇太女李梵清的前夫。

酒肆茶馆之间,不知何人起头,众人一时议论起这二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来,有人便猜测,裴玦此番出游,乃是寻皇太女而去。

亦有人说,裴玦原就是皇太女强占而来的,他二人不睦多时,原就是一对怨偶,裴玦又怎会寻皇太女而去?

一时间,酒肆茶馆内相争不下,众说纷纭,想来这个话题定会是长安城内一时之谈资。

而此刻,斜阳晚照,长安城东,灞桥水岸,柳色入眼,似情意无限。

一匹白马踏尘而来,马上之人一身月白色,轻袍缓带,于风雅之中难得显出一分不羁来。

长亭畔,李梵清牵马回眸,望着来人,与他相视一笑。

“等你多时了。”

作者有话要说:

完结撒花。

虽然读者不多,但还是谢谢大家愿意追连载,明天还有一篇番外,后续看情况可能还会有一到两篇番外,如果大家有想看的番外内容也可以留言。

喜欢本文的话可以给朋友们多推荐一下,再次感谢大家!

第64章 番外:吴山

孟夏时节,春已虽去,但浓绿阴处仍存有一片凉意,在晨起时的山深处尤甚。

裴玦醒时不见李梵清,起身披衣寻她,便是在屋后那一片竹林间与她照面。

裴玦的目光落在她身上,只见她一身素衣麻裙,一头乌发被一根竹节簪挽起,有垂落的发丝三三两两散落于她两鬓之间。

若非那一身简朴都遮不住她眉目间容色之盛,裴玦觉得,李梵清如今倒也算是个活脱脱的山野妇人了。

李梵清一手端着一瓮陶皿,一手扶着一竿青竹,朱唇轻抿,隐隐有嗔怪之意。

也不知是在怪他来得太早,还是寻她太迟。

裴玦想起,上回带她访西林寺,听住持讲经说法时,她觉寺中香茗自有一股清冽,与她在长安时惯饮的大不相同,便大着胆子问住持,寺中泡茶有何讲究。

住持也未藏私,告知于她,说是泡茶的水乃是自竹上采集的清露,且最好是初阳未升之前第一捧未晞的朝露,方才得此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