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赤道热吻北极(51)

作者: 景戈 阅读记录

其实拍纪录片,肯定是不如拍电影赚钱的。

但因为宋郁这两年对于自然和原始的题材变得很感兴趣,正好赶上来雪原号的北极考察,一般情况,很少有人有机会能够深入极地,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因为这一次只是去北极勘景,初步确定要拍摄的内容,不需要很多人,加上考察队里能塞进去的闲人名额有限,所以就宋郁一个人跟队。

何复一听,立刻明白自己是误会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原来是这样,我说怎么拍照技术那么好呢,还让你给我们拍照。”

“对了,那你是跟哪个组的呀?”他问。

宋郁想了想,“我应该算是京北大学研究组的。”

因为船上参与考察工作的科研人员很多,所以按照主要负责的项目组进行分组管理。

之前宋郁也是跟着京北大学的那帮研究生博士生一起参加的雪龙号试航,按照雪龙号的规矩,所有以前没有上过雪龙号的人,在正式出发前,都要参加一次试航。

闻言,何复点点头,脸上的表情有些可惜,“我还想你如果没有分组,让你来我们组呢,我们组主要研究的是海洋生物与生态。”

“不过京北大学从第一年北极科考就有参与,尤其是这次考察队的领队裴祉,已经有过好几次北极考察的经历,经验非常丰富。”

“今年又是雪原号第一次进行北极冬季科考,不是裴教授领队,我还真没底呢。”

何复讲的时候,眼睛里闪着艳羡的光。

他今年研究生毕业,而在相同的年纪,人家早就已经博士毕业,成了副教授。再过几年,等他到裴祉现在的年龄,估计也还是达不到他的水平。

自从上船以来,宋郁前前后后已经听过裴祉这个名字很多次了,不管是她从杂志期刊上看到的,以这个名字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是从旁人口中提及。

她和何复闲聊的功夫里,人陆陆续续到期,终于开始会议。

会议开始前,以每个项目组的首席科学家为代表,介绍各自的课题,组内成员也分别自我介绍。

每一个人的谈吐举止,都充满了文人学者气质,低调谦逊,和宋郁以前所接触的所谓精英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的教授老师一个个介绍完自己的研究项目,包括全球大气气象、海冰生态环境之类的课题,宋郁反而不好意思多说什么了,混在京北大学的团队里,打算就做很简单的自我介绍。

身边两个京北大学的学生在嘟囔。

吴月探头问:“裴队还不来啊?”

出了学校,吴月他们一般不会再用学校里教授老师之类的称呼去喊裴祉。

张铖悄悄看一眼手机,轻轻“嗯”了一声,“他在和船长商议前往北极的冬季航线,估计晚一点,待会儿让我替他讲。”

冬季并不是适合北极考察的季节,温度低,冰层厚,对于雪原号来说,是一场很大的挑战,所以航线的制定至关重要。

吴月抬手握拳,一脸同情,“师兄加油。”

她想了想,“不对啊,航线不是出发前就定好了吗?”

吴月语气微顿,悄默声儿地问:“我咋觉得我导儿就是故意的呢,他是不是就不想讲PPT......”

张铖看一眼吴月,咋那么不懂事,不知道看破不说破,他没接话,低头滑着手机看PPT,嘴里默念组织语言。

吴月没得到回应,撇撇嘴,扭头凑到宋郁旁边,小声嘀咕,“我还想着今天终于有机会让你见见我们导师了呢。”

宋郁是在之前跟雪原号试航时认识吴月的,吴月二十出头的年纪,今年读研二,青春活力,特别喜欢讲话,嘚吧嘚吧没个停,尤其崇拜她的导师。

“不是我吹,裴队真的帅绝了!”吴月眼睛睁得大大的,竖起大拇指,“你要是见了,肯定想找他给你拍电影,演男主角!”

宋郁瞧她那副模样,忍俊不禁。

此时,张铖已经上台开始介绍,京北大学是课题最多的项目组,也是唯一一个她听到有人文地理类的项目,考察北极圈周围的人类社会活动。

“你知道吗,以前北极科考都是没有社科项目的。”

吴月在下面跟宋郁解释,“因为大家都比较看重实用主义,像海洋啊、气象啊、物理环境这些,才是北极科考的重点,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北极地区的文化和社会。”

“研究北极的社会文明,可以帮助我们在北极科考更加顺畅,比如指导国际会议的谈判,因为明白北极区的人们看重的是什么,沟通起来更没有障碍。”

吴月撇撇嘴,“但其实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不了解,人类学并不是一个短期就有所效益的学科,而是在漫长历史周期里,回溯过去,根据不同的文明进度形态,建立出一个模型,以帮助现在文明发展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