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家传诅咒真的好用(121)

咳,都是一家鸟,说什么两家话。

这些废蛋都是夏鹿帆从这个鸟群里捡回来的,四舍五入,就都是亲戚,蹭过你的饭,再蹭蹭你的课,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夏鹿帆也没法亲自去教幼鸟怎么生存,只能去蹭课了。

反正现在幼鸟都孵化的差不多,整片湖泊周围都是叽叽喳喳特别热闹,夏鹿帆带着超大号鸟巢混进去,一点都不明显。

群体生活的鸟类的确不怎么排外,尤其是体型、食性和发育程度差不多的幼鸟,会被成鸟一起“身教”。

而且夏鹿帆盯着的这群迟到鸟,虽然有点拖延症,可是内部还是很团结友爱的,没什么借窝生蛋或杀死幼鸟的习惯。

也不介意带着早出晚归的超大号鸟巢里的幼鸟一起玩,有的时候成鸟叼回小鱼还能顺便都喂两口。

让夏鹿帆又去抓了很多小鱼和虫子,恭敬地送给成鸟当幼儿园学费和伙食费。

其他一直关注小鹿的研究员简直服气,他们对人工孵化幼鸟其实并不太看好,要知道这里是驻营地,供电有限设备不全,研究团队只是为了初步评估整个生态区保护价值而过来的。

所以,研究团队常用的育雏办法,在这里都很难复原,要是送回实验室还有几分可能。

那个小的孵化器是被随车带来的,用处其实也很小,被他们借给小鹿用的时候,也没有太在意。

因为孵化之后才是地域难度的开始,幼鸟是非常脆弱的,还需要高频率的进食,容易受惊也需要精心照顾,稍有不慎就会夭折,哪怕长大一些,也很容易因为病源问题陆续死亡。

再怎么专业的鸟类研究学家都不敢保证,自己能养活所有的幼鸟。

鸟类的夭折率可不低,所以研究员看小鹿孵化出来忙前忙后的样子,其实已经准备好安慰了。

可没想到,夏鹿帆真的把十二只幼鸟孵出来了,甚至还养的挺好。

幼鸟们在留巢期的时候,研究员们也凑过来看了一下,惊讶地发现,这不是养的挺好,是养的非常好。

简直就像是从鸟群里最好的几个窝里换出来的一样,要不是小鹿每天都会记录幼鸟的状态,变化数据摆在这里,他们可能都以为这就是在鸟群里长大的幼鸟。

“我悟了,可能这就是始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真谛吧!”

在忍不住思考,自己是不是可以复制小鹿的成功,改进研究团队孵化幼鸟方法的时候,有个研究员找到小鹿成功的根本原因了。

旁边的同事转过头,准备听听是什么。

“我们那么贵的设备和模拟条件,不就是为了尽可能还原成鸟抚育的自然环境吗?但小鹿,根本不和你讲模拟,她直接去蹭人家鸟群现成的环境!”

研究员说完这话,自己都觉得挺好笑的,算了,没法模仿。

小鹿其实不懂什么早成鸟,晚成鸟,也不知道雏鸟幼鸟亚成鸟的区别,每次都非常不专业的统称为幼鸟。

但她偏偏都养活了。

研究团队倒是懂这些区别和知识,但他们根本做不到能抱着鸟巢,在鸟群里每天和上下班打卡一样,接幼鸟放学回家。

这不属于常规做法,研究团队觉得还是设备和仪器比较靠谱。

想想也是,还有什么比野生鸟类,更懂怎么孵化幼鸟的呢?

人类的干涉,其实上也是在努力挽回自己造成的伤害和不良影响,但是鸟群的育雏知识,可是大自然筛选之后,百年甚至千年的积淀,比不得。

小鹿这种没有人为技术含量,全靠鸟群宽容以待的方法,真的没什么借鉴意义。

但是,倒也让研究团队重振信心,更重视起来鸟类保护区的建设。

毕竟,环境好了,鸟类的繁衍条件也不会那么严峻。

没有谁比成鸟更懂抚育幼鸟了,鸟类不需要人类拯救,只需要人类不要打扰。

这其实也是保护环境的真谛,其他生物不需要人类帮助和干预,只需要人类把不被打扰的栖息地还给它们。

有的时候,没有技巧,全是感情,也是很好用的。

夏鹿帆孵化鸟蛋成功,也总结不出来什么经验,这其实是好事。

说明最好的保护鸟群方式,就是让鸟群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繁衍,保护整个大环境比保护单个鸟群更有效。

幼鸟刚破壳的时候,其实不太好看,头大眼球明显,粉色的皮肉半透明,感官未发育完成,仔细看有点恐怖,这其实是雏鸟。

感官发育到第一次换羽之前,才是幼鸟。

夏鹿帆是对标鸟群抚育的,不在乎这个区别,统称为幼鸟,心满意足看着壮实的幼鸟们越来越好看,因为开始有漂亮的羽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