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短命皇帝后(81)

作者: 晋元 阅读记录

除去麻烦之外,更重要的是叶敛的挡箭牌没有了。

以钟相为首,又要催他选秀立后了。

好在周年祭结束,时间到了年尾。

钟相没有时间催婚,给了叶敛喘息的时间。

年尾的一个多月时间是朝堂最忙碌的时候。

大周各地的官员都要赴汴梁,由圣上或宰相府对他们过去一年的官吏政绩和功过进行考核,简称上计。

一年考课是“常课”,三年考课是“大课”。

排比评序,以此作为升迁赏罚的依据。

今年不是“大课”,但就是“常课”,也足够宰相府忙碌了,毕竟去年忙着先帝的丧事,考核匆匆结束。

地方的官员回汴梁,自然是准备周全。

政绩优良的还不慌,政绩有瑕的就要疯狂运作跑关系了。

被弹劾过专政擅权的钟离微,自然没忘记让圣上参与上计。

只要不催婚,叶敛非常宽容。

但他宽容的心情并未维持多久。

“一石粮通计运费超过二十两!”

莫不是把他当冤大头。

第44章 漕运积弊

正常年份,百姓购买一石粮价格也不过二两银子。

运到汴梁连本带利就要翻十倍?

这运费也太贵了。

要知道汴梁繁华,人口稠密,却不是专门的产粮区。

偌大汴梁上百万人口,还有北地几十万驻军,所需的粮食都要从南方调运。

几乎每年都要调运400万石粮食北上。

要按这运费,仅漕运就要耗费八千万两。

大周一年的赋税收入才八千万两。

一年的赋税全部用来运粮食,这不是闹呢。

叶敛怀疑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钟离微只得解释道,“通计运费二十两,这个数目夸张了。”

大周的产粮区不同,距离汴梁的距离有近有远,运费自然有高有低。

“广南东西两路离汴梁最远,运费和损耗高,每石粮通计运费大概是十两银子。”

十两银子听着依旧很多,但毕竟是通计运费。

“通计”,意味着内河漕运中运河淤塞、黄河决堤、匪患横行、上下官员盘剥等诸多损耗都包含其中。

尤其是河工费用,户部不说每年拨款,但每次一拨就是上百万两银子,摊到粮食上,可不是费用惊人。

广南东西两路北上运粮七十万石,通计耗费七百万两银子是正常的。

听完钟离微的解释,叶敛对大周的内政有了新的认识。

难怪朝廷年收入八千万两银子,还能入不敷出。

先是军饷,后有漕运,再加上供养朝廷官员,日常杂事,偶尔皇帝赏赐奢侈一把,银子可不是不够用。

虽然有二十两银子做对比,十两银子听起来“划算”很多。

但叶敛没忘记广南东路的“二十两”。

“既是通计十两,这翻倍讨要是怎么回事?”

就是浮动,也没有上涨这么多的。

别说二十两,十两叶敛都觉得多。

他扣扣搜搜从戎狄处才弄来的银子,运点粮食就没钱了。

这钱也太容易花了!

叶敛见识过后世便利廉价的交通系统,越发觉得运费贵。

面对圣上的疑问,钟离微难得不知如何开口。

知府之所以狮子大开口,是有原因的。

上计除了审核各地方长官去年的政绩,还要根据各地的提供的预算拨钱。

也就是说地方长官的折子还要顺便和上面要钱。

叶敛看到的就是广南西路的明年预算。

大周各州县的赋税统一上交户部,不允许截留。

户部根据明年预算,适当给各地拨钱。

众所周知,户部尚书胡大人是属貔恘的,只进不出。

想从胡大人手中拿到足够的经费,可是要费一番功夫。

银子掌握在户部手中,经历过胡大人“大刀阔斧”砍价后,能拿到一半的预算都是胡大人仁慈。

朝中有经验的大人们正是清楚胡大人的本性,针对学会了“漫天要价”。

这才有叶敛看到了“二十两”银子的天价。

钟离微是最正派不过的传统文人,君子忌人后言是非。

因此格外为难。

钟相只得勉强委婉地提醒了一下胡大人的性格。

叶敛瞬间明白了。

说来户部的胡大人也是汴梁城有名的奇葩。

掌管户部,堂堂二品重臣,胡家却挤在一进的小院。

整个汴梁,除去钟相,就胡大人没有侍妾通房。

钟相是因为痴情,胡大人纯粹是抠门。

一进的院子,家里只有三个下人,家中子孙都不下,只能无奈别居他处。

可以说乡间稍微有些田产的富家翁,生活的都比胡家滋润。

关键是要说朝廷对大臣苛刻,俸禄少,家里没钱就算了。

偏偏大周建朝之初,先祖就厚待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