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荣华记(561)+番外

作者: 妙妙周 阅读记录

此言一出,霎时间,朝野一片哗然。科道官及御史们大都激烈指责赵理畏战,只求眼前功利,不行长远考虑。

蓟辽总督更称先帝禁止马市,不应违背祖制。还有张首辅也强烈反对跟鞑子建交往来,陕西三边总督亦称难以苟同。一时间,赵理简直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幸而兵部尚书镇远侯一改往常不参与三大总督纷争的做法,直接了当明明白白地附议封贡互市。兵部尚书傅啸疆素有威名,他都跳出来,顿时壮了其他人的胆子。

没两日,山东河南湖广等田赋较重的行省巡抚也站出来,或委婉,或直白地表达了意见。顾长清是山东布政使司的左参政,同样上折子,历数近来九边军饷造就的沉重负担。

苏问弦身为两淮盐运使,也理所当然地表了态,亦然赞同。于是转眼间,这风向就由一边倒转为两方抗衡。

自然也有中庸派的,礼部尚书等四人认为封赏通贡倒很合理方便,能显大顺国威,但都说开市互贸却不可行。

两方或皆有私心在内,但明面上拿出的理由确确实实都极有道理,且本朝从未有过与蒙人通市的前例,乾元帝难免犹豫不决,无法定夺,下面的朝臣也争执得越发厉害,从朝上闹到朝下,没个消停。

好比张首辅和许学士便闹得人尽皆知,两人本是好好的姻亲,却因此事互相给了冷脸,听说还在下朝后,借着避轿之事吵了一通,幸好年迈的礼部尚书做轿经过,两人这才分道扬镳……

这事儿还没理清,浙江总督想要招抚倭寇中的假倭海商,还想要重开市舶司的奏折也惹得朝野议论纷纷。所谓假倭,虽亦然是海盗贼匪,但乃是沿海百姓顺从倭寇者。

苏问弦跟苏妙真提了两句,原来是那胡总督上书称“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孑入而附之耳。小民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故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不若招抚使之归顺,协官军剿灭真倭……”

因着大顺海防无多少经验,这一年的剿寇虽有大大小小的胜利,但仍是艰难,便有许多朝臣赞同。

且明眼人也渐渐看了出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百姓商户不能靠海做贸易,自然有难以为生的。

倭人没了官方的朝贡交易,想发财也只有走私劫掠一条路。而眼下纵使不能放开私商海禁,可大顺各处的市舶司还是可以重新商榷开启的。

此事涉及海防,九边的总兵总督们一心想着鞑靼之事,倒没太多意见。可内阁阁臣与朝中重臣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又是一场大争论,辨得耳红脖子粗,几乎斯文扫地……

随后又有张元辅正式上折,称六月里南直隶三省的上百府县试行“丈田清粮”结束,各地百姓皆以为便利,故想于十月,将“丈田清粮”推展到整个大顺。

清丈自是触及权贵利益最大的一块。但各大高门勋贵本以为着,张元辅最快也会等到解决鞑靼之事,明年夏初再上奏请行,便想着其间犹有周旋处理余地。

却不意他如此迅速风行。登时间,勋贵豪绅也顾不得还有鞑靼、倭寇两件大事,群起抵制,把张松年骂成权臣奸臣,一心只为自己图名,丝毫不顾朝廷。

除开一些有识之士外,张松年和许学士此番意见终于一致,私下俱忙着联系鼓励各地巡抚,要他们表态赞同,放手去干。

这三件事堆在八月下旬的廷议同时爆发,震得京城内外地动山摇,闹得朝野上下不可开交。

苏妙真每日忙着琉璃厂和织坊等处的生意,纵使没刻意打听,也渐渐地把各大勋贵高官们于这三件事的立场看法给打探得一清二楚。

她但觉此三事中,最有益大顺国力的当然是清丈赋税;最遗泽后世的,那定然是开放海禁;可若论起最紧急的,却乃是鞑靼封贡。

鞑靼首领已有五十,纵横关外数十年,能号令鞑靼诸部,再过几年若这首领去世,鞑靼势必四分五裂,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她不免心中着急,就找到苏问弦,想让他借着皇子身份私下去影响影响乾元帝。

但话一出口便后悔不迭——说到底,乾元帝对苏问弦的愧疚居多,两人的父子感情并无多少。如今尚未立储,苏问弦纵难以承继大位,想来日后也是会被卷进去的,她实不该让他冒险。

没等她后悔致歉,苏问弦已安抚她许多,只称他本也附议封贡,每次为乾元帝所问时,都如实将其中利害尽数剖出;

又称纵然无法封贡,如今九边的三位总督虽各有缺点,但各个能征善战,手下的总兵副总兵参将也都不差,九边并无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