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荣华记(401)+番外

作者: 妙妙周 阅读记录

她瞅着那些消失在视线以外的饥民,想着德安黄州数府的十万火急,轻轻声道:“他们若肯正常售卖给官府,灾后就给银给名给牌坊。若不肯,少不得就得分而化之,杀鸡儆猴……胡萝卜加大棒,还怕他们不卖粮?”

*

金乌高悬,拂风送来热浪滚滚。苏妙真避开楼下各大粮商们的随从与苏观河带来的衙役兵丁,抹着汗从临江仙楼偷溜出去。

她走到大街,瞧见北面高大巍峨城门陆续进着逃荒流民,耳边听见街头巷尾传来的鼎沸人车马声,想到这些逃荒流民只要进城就饿不死,心中越发轻松。

襄阳城乃七省通衢之地,三面环水的交通要道,连年丰收富庶,纵然本年不落雨,城内也多有积粮,又有没干涸完的汉江围绕,可引做灌溉救活城外附近的部分田苗,故而百姓们看着倒也没太惊慌,人来人往地行走在城中。

数以百计的小贩掌柜叫卖呼喝。有扛着木扫把卖糖葫芦的,提着篮子卖枣糕的,挑着担子卖炊饼的,支了摊子卖书画玩具的,摆了架子卖碗碟的,还有支了桌子卖线香的,总之日用杂货应有尽有,倒是个太平安稳景象

她仍作一身少年打扮,换了靛青芝麻地纱直裰,腰间用汗巾栓了一个银红条纱香袋儿和一柄金烧蓝镶宝石绒鞘匕首,脚踏青缎鞋袜,手中半摇不摇了把苏州折扇,打扮得甚是矜贵体统,又学着苏问弦等人走路说话的架势在平民百姓中走动。

本该看着风流贵介的,但因她把面目仍然涂画得黑黢丑陋,头上还戴了个农民常用的竹叶棕丝笠帽,看去就着实不伦不类,颇有点画不虎成反类犬的模样,只让往来男子姑娘们悄悄指着她发笑说话,议论这个外地少年穿着举止颇为可笑。

苏妙真好容易出一趟门,心中借粮之事也解了七七八八,正是如同放飞了山林的小鸟快活,如何注意得到他人想法,只乐得东张西望,四下乱瞅,一会儿买个小糖人儿盯着,一会儿买个拨浪鼓晃着。敖力在旁本想委婉跟她提一声,但见她欢喜自在,也不想扫兴,就跟在苏妙真身后,一步一从地护卫着。

走不一时,苏妙真瞧见城门口空地处搭建起一个不大不小的棚子,棚前有衣衫破烂的逃荒流民扶老携幼地鱼贯进去,随即一人捧出一碗粥饭,或蹲在两边,或四散而去,吃了起来。苏妙真一怔,抬眼一望,瞧见粥棚东西两处支起了一木牌,上书“谭家粥厂”四个大字,里头人影晃动,而粥棚外头也有不少家丁府卫四下守着。

苏妙真不自觉走近,看了会儿回头悄声问敖力道:“今儿临江仙楼去的那几个大粮商里头,是不是有家姓谭的?”见敖力点头,苏妙真自言自语道:“看来这谭家真是好的。幸亏这几日让你打听过,然后让爹爹先拉拢了他们家。”抬头起来,把敖力好一阵夸,笑道:“你也聪明,一听说这谭家挂了通判的职,就晓得要先打听他们家的情形。”

敖力谦道:“小的只不过想着谭家老爷不缺钱粮,既然挂了个通判的虚衔,多是想要求个名——果不其然,这谭家在襄阳城里一直都是个好名,就想着大人或许能先和谭家商量着,由谭家领头做个表率。”

两人正低声说话,忽听见粥棚内一阵争吵,更有女子呵斥声传来,苏妙真一惊,登时又近前几步,再听,果然仍有几个女子的声音。

其中一女子喝骂道:“你们这些破皮,我们姑娘这粥厂开了半月,你几人和那些想占便宜的人就天天都来,要不是姑娘觉出不对劲一查,查出你们不是流民反是本地人,镇日游手好闲贪占便宜,岂不遭骗,张管家,把这几人给我轰出去。”

那里头的破皮无赖们登时吵嚷道:“凭什么赶我们走,我们自己凭本事进来讨饭吃,凭什么得出去?”“对,你这粥棚门口又没挂着只许外地人进!”“就是,我们不走!”“你敢推我,哎呦喂,我的腿我的腰!”“你家有通判就了不得吗,祁家在武昌还有大靠山呢,兄弟几个是奉祁少爷之命,来看看谭家姑娘,免得姑娘她一不小心被流民欺负!”

顿时,粥棚里头就是一阵打闹咒骂声。

苏妙真因听见那几个泼皮无赖不干不净地骂了起来,眉头一皱,跟着那几个府卫家丁后头大步踏入,眼睛一扫,见西边排队的男女老弱流民正木愣愣地发怔,而东边那四五个破皮无赖聚在一起,还有个精瘦矮个儿在地上打滚。

因想起“谭家姑娘”,苏妙真把视线一抬,果瞅得石灶后的婆子丫鬟们簇拥了一头戴帷帽的女子,这女子衣袂飘飘,身形虽显单薄柔弱,却也纤长窈窕,修短合度。远而望之,真个体态娴雅,气度非凡,近而观之,则肩若削成,长颈秀项,当得上一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不由微微一愣,心道这襄阳城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