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偃术(317)+番外

作者: 铜琵琶 阅读记录

“舅舅家?”

“是啊,荆北的盐茶、漆器、灵草土产等物,在咱们家人手不足时,都是跟着舅舅家的商队一同发出的。借着方家的名号,哪怕阿爹就不在府中,外头也没人敢为难阮家弟子。咱家能一直维持在道界的地位,除了阿娘的操持,也离不开舅舅家的帮扶。阿娘常常带上我到荆南探亲去,便是想着要我在方家多露面,有了这份香火情,哪天她就算不在了,两家的关系也不至于就这么淡了。”

长仪一怔,想起自从阿爹失去音讯以来,阿娘便隔三差五要回一趟荆南。有些嘴碎的仆从还在背地嚼舌根说夫人这是打算带着大姑娘回娘家待改嫁了,剩下破了相的二小姐扔在夫家自生自灭。她虽然不相信,可一天天的被独自留在府中,心里也是不好受的。库房的管事大概也听到了些风言风语,为着阮氏的未来打算,这才终于违背阿爹的吩咐,留了空子让她得以接触到府藏的古偃甲。

到现在才知道阿娘的苦心。

“还有陶先生。”阮长婉语意一顿,转而说起了那位让长仪好奇已久的陶先生,“舅舅当年也是经了一番波折才当上家主的,方家上下也未必就跟他一条心,听说当时还有人起了趁机吞并阮家的心思,好在被舅舅按了下去。后来是陶先生在其中斡旋游说,阿娘也让出了荆北商贸的一分利,才有了两家现在的关系。”

“阿姐,你说的这位陶先生是什么来历?听起来在方家很受推崇?”

“陶先生是从前教阿娘和舅舅念书的先生的儿子。”阮长婉说完也觉得这么拗口,换了个说法解释道,“方家跟咱们家不大一样,那边族丁兴旺,要念书习礼的子弟也多,不像阮家这代就我们两个,于是索性在府上办了个家塾,把族中适龄子弟都聚到一块念书,再从凡间请来有名的大儒当先生。陶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大儒的儿子,自小熟读诗书,有时甚至还代先生给阿娘他们上课,可以说是跟阿娘他们一块长大的。舅舅当上了家主后便把陶先生请为幕僚,后来听说陶先生的计谋帮方家解了几回困境,因此在方家很受尊敬。”

长仪有些意外:“也就是说,他其实不算道门中人?”

“所以才称他一声先生呀。别看陶先生蓄着胡子,其实他的年纪比舅舅还要小上好些,现在还没有成亲呢。就是因为他担心自己年轻服不了众,才故意蓄起了胡子,好让自己看起来显得年纪大些,更有威严。”阮长婉笑了笑,“陶先生有大智慧,人也风趣,你与他相处几天便知道了。”

……

放下这些不提,仲裁院派往青原的弟子也将那边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了回来。

可能是觉得长仪会迫切想知道那边的情况,又或者认为这些消息对她有用,和光每次来询问机关进展的时候,都会跟她提一提。

于是长仪就知道什么时候暗部弟子抵达青原了,乔装成百姓落脚到山脚几个小镇里了,探明周围城镇并无异样了,打算分散进入青原外围了。

再过几天,方元英和陶先生也在部分方家弟子的陪同下前往青原了。

接着是一直有些担心师父的柳封川也带着虞词出发了,就在两人启程后的第二天,长仪和唐枫鼓捣许久的机关终于完成。

考虑到青原天寒地冻的环境,这批偃甲用的都是极耐寒的材料。有做成飞鸟状的,两人仿着真鸟的模样将雁羽仔细在机关上粘了一层又一层;也有长仪在奉节城里使过的那种“圆盘子”,特意给漆成了雪一样的白色,到时再布置上隐匿的术法,保准比真人去当探子要隐蔽得多。

至于使用起来如何,长仪是让周围她能找到的所有人都试了一遍。虽然昆五郎自己就是具偃甲,但也很捧场地每个机关都体验了一回;完了说这感觉挺新鲜的,好像忽然多长了一副眼睛和耳朵,还能操纵自如地去到平时压根想不到的地方。

比如他以前就肯定不知道从床底往上看是个什么景象。

长仪轻轻瞪他一眼,让他赶紧把“圆盘子”从床底下放出来免得卡住,再问他有没有哪里觉得不好。

昆五郎说没有,这机关哪哪都好,未来的偃术大师做的,特别好。

于是长仪就带着这大大小小二十多只机关去找了和光,和光查验过后又安排车马把他们连人带机关的一并送去了青原。

照样是乔装成探亲的兄妹,两人的心境却已经跟刚离开阮家那时大不一样,另一处不同是车厢内还坐着个阮长婉。姐妹俩相视沉默,各自想着心事,不知是谁先说了句:“这次……能找回阿爹吧。”

“一定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