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空明传烽录(232)

作者: 公子易 阅读记录

桓震点头道:道:“黄道周呢?”彭羽肃然起敬的道:“黄钦差代君而死,可敬可叹!”桓震也不多问,站起身来,对众人道:“毛文龙一人谋反,众位想必都不知情。”众将正自惴惴,听了这一句话,都是如闻天音,如蒙大赦一般,连连称是。桓震一一打量诸人神情,料想此刻彼等心中定都不服,当下喝道:“奉上皇旨意,仅罪首恶,余人不问。王应熊已经伏诛,毛文龙束手就缚,留待上皇论处。诸人安心在此,明日各有封赏。”脸色一沉,道:“有敢妄动者,一律同罪!”

此刻大厅已经给辽兵团团围住,厅中众人都知道毛文龙大势已去,哪怕心不甘情不愿,也只好默不作声,打落牙往肚里吞。不多时只见游击以上岛将鱼贯给人押了进来,桓震令人闭了厅门看守,道:“外面正在清查毛文龙余孽,只得暂且委屈众位一宵。本抚少刻令人再送些酒水食物来,诸位把酒畅谈,也可消此长夜。”嘱咐彭羽好生看管,绝对不准任何人出房门一步,这才离去。

外面的局势已经基本上给曹文诏控制住了,他每到一处营房,便出其不意地冲进去先制住主将,余人群龙无首,只有任凭摆布,竟是一枪未发地夺了皮岛。四处都是走来走去的辽兵,搬着从岛军手里缴获来的军械,堆放在指定的处所。桓震穿过人群,径奔崇祯住处,黄得功带着十几个人正在门外守候,一见他来,当即道:“太上皇在里面。”

桓震点点头,推门进去,只见崇祯面壁而坐,一旁榻上躺着七窍流血、面色铁青的黄道周。轻咳一声,崇祯转过头来,目光中满是愤恨地望着他,咬牙道:“你这奸贼,害死了黄卿,何不连朕也一并杀了?”桓震摇头道:“药死黄道周的是王应熊,他受了温体仁之命来取你的性命,不料误中副车,让黄钦差当了替死鬼。”

崇祯冷笑道:“一派胡言!”桓震拖过椅子,坐了下来,悠然道:“我胡言与否,并不紧要,陛下只要自己想想,王应熊并不在使臣之列,一个京官,为何会无故出现在千里外的皮岛之上?还有,我若真要杀你,在义州时便已经杀了,何必等到如今?你不相信,我尽可以派人送你回京去,把你丢给温体仁,瞧你还能活上几日!”

崇祯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温体仁也是自己信任过的臣子,说他会谋害自己,无论如何不能让他相信。可是王应熊方才分明就给桓震的人带进来,当着自己的面一剑杀了,如果不是心怀不轨,确实也难解释何以礼部侍郎会千里出京?他的手指微微颤抖,不住抚着自己的脸颊,白天那些复辟登基,一呼百应的美梦,此刻都已经如水泡一般破灭,眼下崇祯的心里已经充满了恐惧,周围都是荷枪实弹的辽兵,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一剑向自己刺来?

桓震笑了起来,道:“陛下莫怕。我并不想杀你。”顿了一顿,道:“应该是说,只要你对我还有用处,我便不会杀你。”崇祯疑惑地瞧他一眼,心中觉得他若真想取自己的性命,只要任凭王应熊为所欲为也就是了,又何必搞这些事端?一时间却有几分相信。可是他的尊严不允许他对桓震这样的人低头,当下义正词严的道:“朕不幸落入你手,有死而已。自古国君死社稷,理所当然,不必多说。”桓震挪动一下身子,坐得更舒服些,道:“国君死社稷,是天下为主,君为客而已。然今也君为主,天下为客,君主以天下为私产,代代相授,望子孙受享无穷。可是几曾有一朝一代永存而不亡的?陛下自以为贤君,可知道这是什么道理?”

崇祯给他问得微微一怔,这个问题自己以前确实从没想过,秦汉以降,小国林立的乱世就不必说了,就是历朝正朔,也都无不以勤俭创业始,以荒淫亡国终,给太祖皇帝打到了北方去的蒙古人,还不就是因为暴虐无度,弄得天下怨恶,以至于“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么?甚至于蒙古人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也不过是由于君臣离心,奸臣当道,妇人主政而已。虽然如此,可是他心中从未将那些亡国之君与自己相提并论,他要做的是中兴之主,尽管目下龙困浅滩,谁又能说将来不会一鸣冲天?

桓震站起身来,道:“这个问题,陛下今夜便好好想想,过上几天,咱们再来谈往后的事情。”说着微微一躬,出门去了。崇祯怔怔地瞧着他的背影,耳中回响着方才那句话:“君主以天下为私产,代代相授,望子孙受享无穷。可是几曾有一朝一代永存而不亡的?”

------------

四十一回

在中书省的日子忙碌得很,桓震几乎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陕西的叛乱上面,洪承畴有能力从军事上弹压,这一点他是确信无疑的。但是前提必须是叛乱维持目前的规模不再扩大,而要办到这一点,就非得从根本上解决秦晋之地的饥荒不可。首要的事情是免征,他上任第一天,就连发了数道牒文,陕西、山西、甘肃土地一律免输当年赋役,已经从贼的流民,此刻不论自愿返乡,还是就地附籍垦荒,不但不问前罪,而且还可连续免征三年。又下发一道告天下商旅文,只要运输粮食到三边等地,按照官价贩卖的,都不征丝毫钞关船料之税,并且授予特殊的盐引,可以直接提取食盐。这一个法子是在开中之法基础上加以改动而成,不再要求商人白白供给地方上粮食,而是让他们自由贩卖,之后凭着地方官按照卖粮数目发给的盐引,就可以在全国任何盐场提盐,贩到任何地方。为了彻底禁绝私盐,在各处盐场都设立盐关,专设官员管理,隶属于户部。在那个盐价腾贵的年代,盐可就是钱的代名词,商人唯逐利而已,自然趋之若鹜,不过一月之间,全国各地的粮食就源源不绝地运往西北去。他委了梅之焕做三边救荒大使,凡遇有关荒政,可以节制山西、陕西、甘肃三省的布政使以下牧民之官。除此之外,还假崇祯之名给他弄了一柄尚方剑,有先斩后奏之权。

梅之焕启程之日,桓震亲自送他直到都门,对他深深一恭,道:“三省荒事,有赖长公先生。”梅之焕慨然道:“之焕此去,如不成功,亦无颜还朝。”桓震道:“西北地方官员,侵吞荒银已经如同家常便饭,长公此次随行携带五十万两白银,每一钱都要花在灾民身上。”梅之焕点点头,道:“之焕省得。”一拱手,一行数十名官员在前,押运荒银的一千兵在后,浩浩荡荡向西而去。桓震目送他远去,叹了一声,回顾彭羽道:“陕西若定,则天下可定了。”

说实话,这是一个剜肉补疮的办法。虽然济得一时,可是长此下去,官府非但不能从盐获利,反倒要贴进去大笔的银子来补贴各地盐场的损失,以明朝脆弱的财政,至多只能两三个月而已。临灾赈济,只不过是治标之策,兴修水利才是治本之法。桓震原本就有此想法,徐光启入京就任之后与他谈过,更坚定了这一番心思,只是他对水利确实是一窍不通,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才好。

徐光启搬起随身的一个藤箱,放在桌子上打了开来,里面是厚厚的一迭手稿。他取出最上面的一摞,递给桓震,道:“这是老夫穷数十年之力写成的一本种艺之书,合六十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十二门,不求藏之名山,传于后代,但愿有补当世而已。”桓震随手翻开一页,但见“廉政、轻徭、薄役、无扰民”一行字跳入眼帘,这一卷却是最末的荒政一卷。

桓震将手稿端端正正的放回箱中,肃然道:“徐大人这一本农政全书,震必刊行天下,令各地官员遵为臬圭。”徐光启反问道:“农政全书?”嗯了一声,点头道:“这个名字不错,是书之作,本为农政,只不过自夸曰全,似乎不谦,不如便叫农书好了。”桓震随口答应,却问道:“以徐大人之见,在西北等地兴修水利,该从何处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