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东柏林的六月船歌(261)+番外

作者: 美岱 阅读记录

====================================

*******写在最后

——主角

莱茵·穆勒(Rhein·Müller)

原创人物。

最简单的最大众的德国名字,因为他就只是个普通人。或许他父亲的身份为他带来了一点不一样的背景,但就凭那个背景还不至于让他经历这一切。莱茵并非一个完美的角色,甚至缺点甚多,他满脑子只有美色,不考虑后果的冲动,很多事情非常想当然......可他幼年丧失父母,战后14岁就辍学,混迹于街头,文化水平低,用索尼娅的话说,“连书都没读过几本”,用米尔克的话说“至少看起来不像个文盲”,所以请大家原谅他有时候傻头傻脑,看不清局势,到最后都玩不过那些人吧。这不是个童话故事,而是一个有些残酷的现实故事。

大家应该都还挺喜欢小莱茵的吧,我看过有读者说他是个双标颜狗,呜呜,虽然有点伤心但此话我已经借理查德骂过他了,和你有关系的就救,没关系的就不救,可这不就是正常人吗?谁能做到那么伟大,一视同仁呢?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莱茵来说,并不是处于一个是非判断的抉择上,很多对他来说没有“是”或者“不是”,而是出于一个价值判断,即“应该”或“不应该”,而价值判断,往往是没有所谓的正确与否的,只能凭借自己的心意去做出选择。我把他放到了这样一个故事里,很多时候也是眼睁睁地看着他自己在走。创作的乐趣就在这里,莱茵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走下去的,而作为作者只是为他创造了环境。

而这个环境实在是残忍至极。写到最后那分别的三十年,我差点痛苦到落不下笔,用第一人称写作太痛苦了,仿佛是我在经历那一切。呜呜,可能看文的读者朋友们也一样吧。

尤利安·康斯坦丁诺维奇·阿兹雷尔

(Юлиа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Азрель)

半原创人物。

“尤利安”取自那位被称为“叛道者”的罗马皇帝,“阿兹雷尔”则是圣经中吹响第二声号角的“死亡天使”,意为天使和死亡结合在他身上。他有贝加尔湖般清澈的眼睛,恬然纯真的绝美面孔,也曾拥有过善良和仁慈,但他也是残忍和嗜杀的,文中我没有很多直接表现,只有最后部分他用斧头活生生地来砍人体现过一回。不难发现他的心理其实是扭曲甚至变态的,所以他本能向往单纯和简单。关于他为什么好几回说想要当莱茵的父亲,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因为自己摒弃了父母,下意识想找回那种感觉,心理学上有个什么术语来着?我忘了,但这就是他表现爱的方式,并非一个正常人表现爱的方式。

至于他的“叛道”,则体现在他最后下定决心的对抗,但老实说,这种对抗我和索尼娅持同一种看法,那是他因为莱茵昏了头,丧失了理智而做出的决定。因为他们对抗的是这个时代,就是他,力量也是渺小的。

政治经历有参考朱可夫元帅,“康斯坦丁诺维奇”其实就是朱科夫元帅的父名,其实说简单点就是“功高震主”,只是苏联体系内派别复杂,想要他下台的理由很多。而在苏联,被搞下台后是什么结局,就不用我多说了,贝利亚说枪毙就枪毙。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像朱可夫元帅那样,无任何罪名地退出政治舞台。

尤利安并非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但我深沉地爱着他,就跟文中莱茵所说的一样,说不清楚爱他是出于怜悯还是什么的,要说可怜,他在本文中算是排的上号。大家看他,都是通过莱茵的视角,如果真想细细探究他,可以抽脱出来,以一个上帝视角来看他,就会更加了解他。

比如亲手修建起柏林墙他是什么心情?那三十年他又是怎么度过的?

并且,不妨可以想想,当他在多年前知道理查德获取了有关莱茵的信息,想把莱茵送到他身边玩“美人计”时,他会是什么心情?我猜,他肯定也有暗自喜悦吧,这下有正当理由把莱茵留身边了,但与喜悦同来的则是更多复杂的情感,毕竟这是条不归路。

——配角们(按国别)

*苏联:

萨沙·科帕茨基(Саша Копацкий)

真实历史人物。(想不到吧!)

是的,萨沙是真实历史人物。双面间谍,历史上大多叫他亚历山大·萨沙·科帕茨基,“萨沙”是他在苏联这边的代号,其实隐匿在“萨沙”后的是“阿列克桑德尔”,因为亲近的朋友们都叫他萨沙,所以定下了这个代号。而在美国那边,他叫作“伊高·格力高里耶维奇·奥洛夫”,代号也就叫做“奥洛夫”。他还有好多个名字呢,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在历史上,他是专玩美人计的人物,帮美国人把东德妇女送到苏联军官那里套情报,实行策反等。本文也是参考了他这一行动,但文中的萨沙只借用了他的名字和计谋,出身背景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