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女书记(123)

“哎不客气不客气,”大姐说着玉龙口音的普通话,“你们刚来,有啥不知道的,上楼来问我。缺点啥,先问我。”

宗齐光拎着煤球炉进来了,“不好意思啊楚大姐,这柴有点湿,烟太大了。”肯定是木柴的烟飘到楼上房子里,楚大姐赶紧送温暖。

一股浓烟顿时弄得整个房子都是。他忙去洗手间,用火钳子将木柴夹出来,扔进蹲式马桶里,用昨晚的洗脚水冲灭。

姜明光被呛得流眼泪,“哎哟!瞧你弄得一屋子都是烟!”

楚大姐忙敞开门,“没事没事,一会儿就散了。”

忙了一会儿,宗齐光点着煤球炉,楚大姐也上楼了,“该喊孩子起床了。你俩忙啊。”

“你还睡吗?”宗齐光忙着接水烧水,“早点外面有卖的,你是待会儿下去吃,还是给你买回来?”

“买回来吧。有烧饼就买俩烧饼,没有看馒头包子都行。”

唉!人生在世,三餐才是最让人烦恼的好吗!

昨天只能算初步了解一下,今天才开始正式进入工作状态。

她是空降下来,两眼一抹黑。妇联工作说是清闲,但实际一点都不清闲,“有事情,找政府”这个口号可以说是深入群众,这不,上午就有人找到妇联办公室来了。

来人三十来岁,一来就给她跪下了,“噗通”一声,跪得结实。

姜明光吓了一跳,马上跳起来,“哎哟这是!来来小张,快扶这个大姐起来!”

办事员小张也赶紧站起来,“哎呀我说牛二嫂!你这是干什么?”

牛二嫂说哭就哭,“哎哟喂!我这可活不下去了!这天杀的牛二可是要打死我了!”

嗯?家暴?

姜明光来劲了,“来来,牛二嫂,坐坐。小张,你来介绍一下情况。”

小张愣了一下,“也没什么……”

牛二嫂姓钱,姑且叫她钱翠花吧,翠花十几岁的时候也是十里八乡一枝花,挑来挑去,挑了个知青牛二。牛二是庐州人,家里排行老二,所以就这么牛二牛二的叫上了。

姜明光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宗齐光嘛,也就是个“普通人”,她心里其实对什么部委干部没有“光环”,也不觉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宗家两个儿子不也都响应国家号召下乡了吗?要说这一点,她倒是挺佩服张兰莛的,按说宗暾辉做到部级政府机构的中层领导了,完全可以不让孩子下乡;宗齐光虽然说是自己跑出来的,可临走前父母给了几万块,这怎么都不能算“自作主张”了。

她自己是没有相应“上山下乡”的号召,76年知青开始回城,但实际上直到1980年才正式取消“知识青年下乡”这个政策。宗齐光也是正儿八经的“下乡知青”,只是没有去滇省等边境省份,而是到了皖省这种内地贫穷省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方面是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到最基层的农村去,一方面也是因为城市里青年数量增多,这是第一代“婴儿潮”导致的人口数量增长。然而知识青年在农村并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虐待知青的事件,虐待致死也是有的。

说起来知青因为绝大多数都是城市孩子,确实有一部分知青人憎狗嫌,不干人事,偷吃老乡家养的鸡鸭鹅,到瓜田糟蹋东西,但认真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错误,谁偷吃了,抓到了让他赔钱或是赔粮票就完了,进行补偿这也是正常的,但居然为了几只鸡就打死知青,这也是报复过头了。这部分下到农村跟老乡一起干活挣工分的叫“插队知青”。

还有相当一部分知青是在兵团农场做体力劳动的,这根本就违背了利用知青的知识造福农村基层的本意,这部分知青叫“兵团知青”。兵团知青不被当成人看,农场管理人员有权对知青进行体罚,鞭打是家常便饭,至于“吃好”根本不可能,就连“吃饱”都做不到;女知青则成了管理人员发泄的工具,就是在普通农村,为了回城指标,村干部暗示或强迫插队女知青的事情也绝不是孤例。

知青下乡从1968年开始,到1978年已经整整十年,这十年间有2000万知青下乡,到了1978年,仍然有1000万知青没有回家,其中200万是兵团知青。

1978年10月底到12月初,中央开了一个多月的知青工作会议,发布了《知青工作四十条》,将兵团知青当做国企职工对待,而不是下乡知识青年,如此这200万兵团知青就杜绝了回城之路。

知青会议还在开着,滇省一个兵团农场爆发了“知青请愿事件”,起因是一位沪城女知青在生产过程中难产,而农场的赤脚医生喝醉了没有及时治疗,以至于女知青母子双亡,知青们哀悼同事,之后迅速扩大到要求上级部门改善知青的医疗环境和生活水平;紧接着《四十条》发布,知青们愤怒了:怎么勤勤恳恳工作了十年,连“知识青年”这个词都不给他们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