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凤还巢(195)

这个倒是真读过,在湘州的时候,绿汀书坊的书极其流行,没跟彭敏订亲的时候,姜长炀就爱看,两人订亲之后,他更是包圆了彭敏的话本供应。但他不明白:“这跟王庶人、圣上有什么关联?”

叶国公道:“是一桩荒唐事,圣上偏偏信了!”将王庶人的事情择要讲了。

姜长炀:……尼玛这是皇帝该干的事儿?“年年祭天,年年祭祖,为的不是过心到神知。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可要这些事情能信了,那大陈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就不是内阁而是钦天监了!”姜长炀正式鄙视起元和帝来。

叶国公道:“噤声!年轻人!这等事情怎么能说将出来?他正信这个呢,你唱反调,不是找死?上一个谏他的御史,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吃砂子呢,那还是御史呢。”

姜长炀抿起薄唇,捏一捏拳头,给叶国公行了一礼:“谢国公指点。”

叶国公连连摆手:“别叫旁的人知道就是帮了我的大忙了,父母兄弟亦不可说,你可敢立誓?”

姜长炀慨然应允:“这是自然。我若令国公陷于险境,日后还有人肯向我透露消息么?只是国公得了这消息,又说出来……会不会麻烦?没带告诉旁人吧?”

“父母兄弟皆不敢言,如何能讲?”

姜长炀摸摸下巴:“国公信我,我又岂能令国公为难?国公能知道……您当时不在场吧?除了您,至少还有五个人知道?有没有已经被灭了口的?唔,应该有的吧?大太监活得活活的,以今上的性情,那小宫女儿怕是死定了,前阵儿说王庶人暴毙,似乎有殉葬的?就是她了吧?”

叶国公点点头:“没错,你是说?”

姜长炀耸耸肩膀:“这种事情要是传出去,就等着被弹章埋了吧!若是有泄漏的亦像,就把它变得满天下都知道。到时候,这事儿就成了写在话本子上的野史杂谈,再也追究不起来了。”

叶国公再次赞叹起自己的眼光来,这么个女婿,只要不走上邪路,这脑子足够用了,闺女以后也是夫荣妻贵。眼中透着赞许,说得却很保守:“能不用走到那一步是最好了。”

姜长炀心说,能走到那一步就好了,非得叫这个傻逼丢个大丑不可!md!老子老婆丈母娘都殉了,还特么要被怀疑!还是因为你一个小老婆被怀疑!你脑子有坑吧?也是元和帝倒霉,遇到的一个两个都是把皇帝不怎么当回事儿的人。

叶国公以为他已经记住自己的提醒了,也很高兴——他不属于不把皇帝当回事儿的人,对皇帝的尊敬却也不是那么足。见姜长炀口头答应了,也就没有教育他对皇帝的态度问题,反而笑着问他:“我有一女,年方十七,可采苹矣,子愿为婿否?”

姜长炀怔了一下,答道:“谨听父母之命。”

叶国公满意地点点头:“好好好。”

有了这么一段对话,叶国公便回家静等,姜长炀果然十分上道,回去便跟父母报备。简氏心里更向着小儿子一点,大儿子也是亲生的,为他的婚事愁得头发能多白好几根,就是担心他对彭敏用情过深,万一出家做和尚怎么办?天天戳着丈夫去探口风,姜正清又是个老实人,也开不了这个口。难得儿子自己说了,已经确定了要娶叶国公的闺女,连叶国公那里都搞定了。简氏喜得不行:“我这就叫官媒来!”

两下一拍即合,择定了一个吉日,先放了定再说。叶姑娘年纪不大不小,正正好,姜长焕略长数岁,事业有成,两家先彼此中意对方的身份,其次再看人品性情相貌,都挺般配。至于两人是否情投意合,这个时候还是看不出来。叶夫人特意跟简氏讲:“晓得他是个重情义的人,对前头的那位放不下,若是我闺女没理,我也不偏袒。可我的闺女也不是做填房的,更不是纳的婢妾,女婿总要给她该有的尊重体面。”

简氏因儿子总是放不下彭敏,也有一点意见,当即应允:“放心,我看护着她。我那儿子,也不是个不懂事儿的小子了。总该知道轻重,明白礼法。”她又想早些成婚,这样次子的婚礼也可以跟着办了。姜长焕与瑶芳定亲定了好久,总娶不到家里来,已经急得团团转了。

婚礼便定在了年底,国公府的嫁妆里大头是已经备好了的,再有几个月,也足够将余下的零碎收拾妥当了。算算日子,年底该是娘娘生育完,若得皇子,更是体面。

简氏这里,与叶家约定好了,又跑到贺家去,也是为了商议婚期。韩燕娘还有点舍不得瑶芳,好容易一家团聚没两年,又要嫁出去一个。丽芳虽然住得近,自打生了闺女,就不好总往娘家跑了。瑶芳这里,还不住一条胡同呢。思及光是定亲这件事情,就推拖了好几年,成亲便不好再拖,只得说:“我跟我们家老爷说一声儿,只等您那里长公子办完了亲事儿,就办咱们两家的,如何?”

简氏笑道:“好。”

为了连续两桩婚事,简氏忙了个人仰马翻,凡事都要备两份儿,哪怕有礼部等相帮,给的也顶多就是些礼服、仪仗一类的,拨点银子。想要办得光彩体面,样样都得自己操心。

一片忙乱之中,柳氏一家被押解进京了。简氏忙着准备儿子们的亲事,骂两句:“该。”又一头扎进一堆红绸子里去清点数目了。姜长炀兄弟两个就比较关心这一家的下场了,兄弟俩极有默契,谁都没跟对方提——特别不信任对方这种熊孩子。

姜长焕是锦衣卫,还是司刑讯的,消息来得比较方便。姜长炀与京城防务有着各种联系,也很快知道有一列囚车送到了京里,直接关到了诏狱里,过城门核对的时候,身份正是前江西道御史穆从善一家。

————————————————————————————————

也是合该柳氏这一家子倒霉,如果元和帝没发现,兴许就这么太太平平在老家颐养天年了。衣食无忧的时候,还能勉强维持住的表面和气,在被剥夺了特权之后也冰消瓦解了。

从京城到流放地,一路上一家人吃了许多苦头,到了地头,随身携带的细软已经所剩无几了,初时还有一些忠仆跟随,时间长了,也都走散、病死了。到了地方,全家就只剩下父子二人并柳氏了。说来说去,还是儿子亲,在日复一日的浆洗洒扫、做饭洗碗中,柳氏感受到了极大的恶意,她也下得了决心,趁着月黑风高,将余下的细软一卷,跑了。

父子二人一见,也计上心头。总在蛮荒之地呆着,光是恶劣的条件就能让人折寿二十年。那就跑吧……

身在官僚体制之内这许多年,穆从善深深地明白,在事情还没有发现生,他们会被严加看管。一旦他们逃了,当地官员为掩饰责任,多半会帮着他们遮掩。通常情况下,像他这样只是倒霉才获罪、证据并不特别充份的人,也不会有人找后账。甚至过了风头之后,还会在很早的一批赦免的名单之内。

所以说,逃,还有活路。

只没料到还有一个奇葩的王庶人,遇到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皇帝,皇帝记性还忒好,他又想起来了。再一查,三个人,没一个在的!好了,抓吧。一般抓这样的逃犯,第一要去的就是他们的老家,或者是亲友那里。一抓一个准,仨都给逮了来。

穆从善父子在乡里还有产业,又曾是进士,虽然是逃回来的,他们自己不说,也没人盘问。居然过得很是舒坦,穆从善没有再续弦,只重纳了两个美婢,倒给儿子娶了一房媳妇儿,又是团圆的一家了。

柳氏回到娘家,却很受了些苦——娘家也败落了,她生母又与前妻的女子不睦,前妻之子女受的牵连倒少,肯照顾亲爹就不错了,这个后娘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了。柳氏再回来,挨了许多冷眼,她又受不了,寻思着到这个份儿上,再呆在娘家也是看人脸色,不如再嫁!

毕竟是娇养长大识文解字的女人,生得也挺美,哪怕年纪略大些,丧偶的富绅还是愿意娶的。换庚帖的时候再稍减上三岁,妥妥地谈成一门亲事。聘礼还没抬进家门儿,锦衣卫来了。锦衣卫砸门的时候,柳氏的母还以为是来送聘礼的,正嘀咕着:“真没教养……”磨磨蹭蹭还要晾人,锦衣卫破门而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柳氏距京城近些,穆从善父子远些,柳氏一路上病了一场,耽误了些时日,竟是与穆从善父子同时抵京。按照元和帝的吩咐,几人一到了京城,就关进了诏狱的深处,尤其是柳氏,连狱友都见不着一个。

囚禁他们对外的理由也很正当,追究的是流放的人怎么可能回到原籍还过得这么舒坦?还有,柳氏是怎么能够再嫁的?这里面的管理漏洞未免太大!楚王谋逆,手下的叛军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流民,这些人居无定所,抛家别业,并不在户籍管理上。正是元和帝的雷点。

上一篇:血族诱惑 下一篇:非主流清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