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这江山是本宫的了(225)

张芸深吸一口气,在窗前坐下来,翻开书本细读。

一般人看书,前面的封面、目录和序文之类,往往匆匆一扫就过去了,最重要的还是正文的内容。但大概因为这本书太难得了,张芸就连一个字都不愿意错过,就连封面上那些无趣的名单她也认真读了。

然后就意外地注意到,这封面内页上,竟然还写了《世界》编辑部的地址,并且下面附了一句话。

【本书所收录的内容都来自编辑人员的常识和经验,如有错误,请致信编辑部指出,经查证确实后,可获得高额奖金。若读者有任何奇思妙想或观察到特殊现象,也可投稿至编辑部,稿件一经录用,待遇从优。】

在这个时代,出版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虽然市面上会有不少书出售,但大部分都是经典和前人研究经典的结果,再就是一些著名集会的作品,整理成册。至于私人的作品,一般都是作者本人或者亲友印刷之后,委托书店代售。而更多的人,因为不缺钱,印了书也不会卖,只会赠送一些给亲友。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知识传播效率极度低下的原因。

很多书外面根本找不到,只有世家才能用几百年的时间去搜集到足够多的书籍,成为一种特殊的底蕴。

至于秘书省这样的朝廷机构,虽然也会编一些书,但通常都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比如编撰帝王实录、本国法典、礼仪规章等等,编出来之后也是藏之深宫。

秘书省公开发售《世界》这种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书籍,本身就已经够新鲜了。至于征稿的概念,这个时代更是完全没有。通常只有一些名满天下的名士,会有人找上门来,求取他们的文章或笔迹,带回家里小心收藏。

但这个《世界》编辑部,似乎所有人都可以给他们写信?

张芸看着这行字,不由得心动起来。

虽然书上没写,但张芸猜想,征集这些稿件,要么就是在下一版的时候加到《世界》里去,要么就是将来会印一本新书。不管是哪一种,如果自己的文字能出现在书上,被全天下的人都看到,那多有趣?

可惜她既没有什么奇思妙想,也没观察到什么特殊现象,写无可写。

张芸叹息着翻过这一页,继续读了下去。

这本书包罗万象,各方面都有所涉猎,其中大部分内容,看得张芸赞叹不已,连连在心底发出“原来如此”“竟然这样”的感叹,但又有一部分内容,看完之后反而让她脑海里出现的疑问更多。

张芸晚饭都没吃,将书一口气读完之后,忍不住铺开纸笔,将自己的疑问写了下来。

这一写,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她发现,自己心里的疑问并不只有刚刚才想到的这些,还包括很多从前日常生活中有过的,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在意,这会儿却又都跑出来了。

洋洋洒洒写了三张纸,她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来,看着纸上的问题。

要是这些问题能被解答就好了,她想。

就在这时,张芸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冒出来了一个念头。

如果我把这些问题寄给《世界》编辑部,会怎么样?不管他们是要增加新内容还是要编新书,说不定就会回答她的这些问题呢?毕竟她不知道的答案,或许就有旁人知道。

这一回的心动,无论如何都按捺不下去了。

张芸几乎没有费事,就说服了自己。因为《世界》编辑部就在京城,甚至就在距离张家很近的地方,送信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甚至不用经过邮差的手,她自己就能找个机会过去投递。

“我不留名字,就不会有人知道是我写的,也不会被家里人发现。”张芸自言自语,下定了决心。

……

编修馆和它下属的《世界》编辑部,目前依然跟藏书馆共用一处办公地点,只在门口多挂了两块牌子,又腾出了单独的房间。

而在这栋院子的门口,放着一只造型精美的红漆大木箱,箱子上了锁,只在上半部分的位置开了一个又宽又扁的口子,箱体上写着七个黑色大字:来信请投入箱内。

信箱的钥匙掌握在编修馆的工作人员手中——目前来说,编修馆的在职人员,只有每天从宫里过来值班的秘书省官员,还没有招募其他员工。所以在下一本书开始编撰之前,开信箱看信,就是值班人员每天最主要的工作。

这个信箱,包括《世界》内页上的征稿启事,都是贺星回的建议。

按照她的说法,这本书的内容,只是秘书省这几个人所知道的,必然有限。而世界那么大,其他人也会有自己的发现,若是能够将这些内容都收集起来,也可以丰富他们的素材库。而且这也不失为一个寻找人才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