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拐个皇子做趟子手(101)

作者: 墨相杀 阅读记录

但乾隆帝、军机处以及新任云贵总督明瑞,都对缅甸仍旧抱着极其轻视态度,他们向来看不起绿营,认为绿营兵战败不等于缅兵战力强大,又分析缅兵主力不过万人,只需要调集二、三万主力军就可征服缅甸。乾隆帝还早早地考虑征服缅甸后如何统治,同时命令两广总督行文暹罗,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务必尽力追擒。其实此时暹罗已经灭亡,1767年4月缅甸攻占暹罗大城,此时消息还没有传到北京乾隆耳中。朝中有人还提出请暹罗出兵夹攻,乾隆皇帝一口否决,说我大清正当全盛之时,灭缅甸不过是轻而易举。如果请藩属出兵帮忙,即使打胜了,也会被属国看不起。 明瑞为外戚亲贵,在平定新疆中,也立过不少军功,调任前为伊犁将军,是员悍将。乾隆32年(1767年)4月明瑞到任后,在盲目乐观的情绪支配下,筹备各项对缅作战事宜。乾隆帝调满洲兵三千,四川绿旗兵八千,贵州绿旗兵一万(其中一千驻守普洱,并未参加远征),外加云南绿旗兵五千,合计二万五千兵,分两路进军。明瑞亲率一万七千兵(内有满洲兵二千余)为南路军,出宛顶由木邦经锡箔直捣阿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八千兵(内有满洲兵九百余)为北路兵,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回合阿瓦。每兵带足两个月的粮食,征马、驴、牛八万余为作战、后勤用。明瑞认为如果直捣阿瓦,缅甸将自顾不暇,加上立功心切,几乎把所有的精兵强将都带在自己身边。九月二十四日,清兵从永昌出发。十一月二日,明瑞率南路兵出宛顶进入缅境,十日,占领木邦城(今缅甸兴威)。自宛顶至木邦城六百多里,因为屡经兵火,人烟断绝。缅兵也一路坚壁清野,不与清兵交战。明瑞留参赞大臣珠鲁讷率兵五千留守木邦城,自率一万二千精兵继续前进。

2.杨应琚:乾隆四年(1739年),杨应琚请准在黑古城(贵德县境),千户庄(贵德县境)、亦杂石(贵德县境)等九处地方就险建城,设防增兵。这样,西宁南北西三面形成连绵数千里的军事屏障。自此,“营讯相连,边界清晰”,过去惯于劫掠的人,只能“缩项矫舌,屏气而伏”了。商旅往来自如,农牧民的生产也有了保障。四境牛羊遍野,牧童 歌声相闻。他一到任,“即以学校为首务”,决心从兴办教育入手,根本改变这种落后面貌。西宁原有府学一处,但校舍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他和西宁知县靳梦麟捐资重修,并从江浙一带聘请教师前来执教,选拔西宁、碾伯二县秀才前来学习。他还会同西宁知府刘洪绪、西宁知县陈捐俸建立西宁县儒学,并订课程,置学田,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在他的倡导下,碾伯县、大通卫、贵德所、丹噶尔城等地也相继创办儒学、社会、义学多处。乾隆十一年(1747年),杨应琚又与刘洪绪、陈捐俸在西宁东关创设回民社学,开了青海创办民族教育的先河。为了办好学校,杨应琚还亲自制定“学约”,“学示”,以约束、敦促地方官、教师、家长和学生。经过杨应据等官员的努力,河湟地区儒学得到发展,崇尚儒学之风逐渐兴盛,务本修学,耕读传家,勤俭敦厚成为河湟社会新风尚。

3.人无完人,越写小说,越觉得,我们不过是历史的产物罢了。众生都如此。

第 49 章

乾隆皇帝又派了明瑞出征,他对这场战事是充满绝对信心的。

在乾隆的眼里,缅甸不过是弹丸小国、蛮夷之邦,最后定然是会被大清收付。

甚至乾隆都开始想收复后,要如何治理缅甸。

随着杨应琚自杀,明瑞出征,很快就到了八月,木兰秋狝也接近尾声。

这场边境战争,好似并没有影响到木兰秋狝。

宫妃大臣附和乾隆,溜须拍马。

舒妃巧笑嫣然,“皇上千古盖世、一代天骄,区区缅甸,何足挂齿。”

乾隆惯是喜欢听这种带着蜜糖的夸赞话。

舒妃之父侍郎纳兰永寿,也是才华横溢之辈,他家养出来的女儿各个腹有诗书。

“是啊,皇上英明神武。”

这不会夸赞的,用的词,便是一听就晓得是在拍马屁,但也是个吉祥话,听着总不会恼怒。

会夸赞的,也都升官了。

例如之前的刘藻。

木兰秋狝,还有最后一场行围,想表现的侍卫官员,太监宫女,阿哥嫔妃娘娘也各自使出浑身解数。

在自己的领域正气斗艳。

慕容婉这次一身素雅吉服。

庆妃捂着嘴唇,笑眯眯道,“容婉县主,这次不准备狩猎么?”

慕容婉瞧她一眼,“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