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爷的厨娘宠妃(291)

作者: 祈幽 阅读记录

赵禛轻笑着说,“不要妄自菲薄,不是每个人都记得技术,能够当搬运工的。”

杨久反驳,“在我们那边,只要上过历史课,就都知道。”

赵禛笑着摇头,拉着杨久继续走,边走边轻声说:“庸泰书院要搬迁来此,他们路上诸事要考虑周全外,我们这里也要做好接收事宜。方才葛老和周先生在我没有细说,我想,庸泰书院并入宁华书院。阿久,你不是说在你的家乡,初中高上完后便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我们未尝不可借鉴此种方式,庸泰书院并入书院后改为大学,不,叫太学,品学兼优者入。经过考核,优者可直接入封地官场……”

一番话说完,赵禛问:“如何?”

正好回到了正院,上台阶的时候。

杨久踩着一级台阶说:“怕庸泰书院不肯,这等于在抹除他们的存在。”

赵禛,“保留庸泰的名字。”

杨久朝着赵禛竖起大拇指。

赵禛抬起手捏了下杨久的面颊,声音虽淡,却有着上位者不可违逆的气势,他说:“既然来了,就由不得他们了。”

杨久耸肩,“等他们来了再说,北上一路艰辛,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踏上北迁的路,又有多少人能够平安走来。”

杨久所想,正是庸泰书院所忧,当山长提出要在东及郡太守眼皮子底下偷偷搬迁的事儿后,就遭受到了许多师生的反对,一来天寒地冻的,越是往北就越是冷;二来大家都是书生,体魄不够强健,怎么过去?三来北上就远离了大齐的政治文化中心,去北地的不毛之地,于未来不利……集体师生足足提出了五十多条来反对山长及几位博士的决定。

庸泰书院某处,山长与四五位书院博士吃着东西。山长说,“有争议是好事,要是我们提出一个决定学生们无条件同意了,那才坏了,与现在朝廷内又有什么区别。”

“现在整日里争吵,也不是个事儿啊。”

“真理越辩越明,咱们先等等,很快就有结果的。”

几位博士彼此看看,其中一人问:“山长,就不需要我们干预什么吗?”

山长吃着胡骁偷偷送来的土豆,举着它说:“你们觉得此物如何?”

“从未见过。”其他人说。

“味道甚好。”

“堪比米面。”

“可以饱腹。”

山长说:“南边可没有。”

大家面面相觑,不懂山长打的哑谜,山长没有藏着掖着,笑着说:“还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的,你们哪,就是想太多,什么读书人的气节脸面、什么读书人的尊严操守……到头来还不是要拿起碗吃饭,饿肚子是不能成事的,能够解决温饱那就是天大的事儿。这件事情,只有一个地方做到了。”

他摸了摸自己日渐稀疏的胡子,内心深处其实并没有表现的从容,但他是山长,必须镇定,“眼见着天下大乱,我们该为学子们找一条出路,一个吃饱穿暖的地方无异于世外桃源。”

众人心中惊讶。

“山长,您对北边的评价这么高?”

山长说,“知人善任,可不是所有上位者能够做到的。吃饱穿暖,是所有当权者想要做,却不是所有人能够做到的。”

他指着北边的方向,“可偏偏有人做到了,我与杨小友通信数次,他所言的解开我心中许多疑团。有道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心所向,便是胜利所在……以后,不好说啊。”

道理越辩越明。

当书院内能吃的越来越少,吵来吵去的人意识到一个事儿,他们要断粮了。

无谓的争吵没有意义,理想在现实面前就是狗屁,所有人都开始冷静下来想着接下来怎么办?

没东西吃,可就直接饿死了。

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往北走,北边有粮。”

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开始想北走的可行性,等日落西山,肚子饿得咕咕叫时许多人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自己竟然在为此前争吵的内容做可行性规划……

也许是理想终究被现实打败。

也许是胡骁送来的粮食起了作用。

也许是山长的镇定让所有人坚定了决心。

也许是书院的规划让众人看到了完成的可能性。

也许是年轻人血气方刚的,总想在年轻的是做一些壮举。

……

……

被后世称之为“庸泰北归”的计划就此开始开展。

庸泰书院位于山上,书院背靠丛山,密林森森,就没有一条山路是能走的。东及郡太守派来围困的人也想到这一点,就只是把好了下山的要道,没有看着后山。殊不知,经年累月的,后山也有了一条小径,藏在腐烂的植被之下,胡骁就是借此避开耳目潜入了书院。一旦做好计划,实施起来就很容易,书院上下一千六百多名师生有一千二百多人愿意北上,其余人有家有业者走不了、体弱多病者走不动……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下山后就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