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年代带着全家脱贫(72)

作者: 姚烨 阅读记录

六十几岁的老人在自家妯娌,年老的王云菊面前倾诉:“姐姐,我这辈子到死都不会再去那个国家了。”

旁人都羡慕他们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最后收获了外国儿媳妇,儿子也定居在外。

只有自己家人懂得心酸,在躺在病床上不动时,弯着腰的老伴为她忙上忙下,除了王云菊,再也没有一个人过来看望。

瞒着儿子住院出院,在家养病的时候她有没有后悔,在病痛折磨的她骨头消瘦,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的时候她有没有后悔,当初不该全心全意的送他出国。

作为听故事的人,多少人在心里感叹:要是当初没有把孩子送出国就好了,要是当初没有不顾家庭条件有多好,一心燃烧自己全为孩子就好了。

每个人有他不同的选择,哪怕是王云山也无法想象,记忆里那个能说会道的少年,去了t城过得尽数是一些不如意,甚至还抵不上家里舒坦的日子。

明明是在城市里,却把自己过得成了一座牢笼,二十几年之后,王云山他家大女儿过去看望姑姑的时候,顺路代替他去看了这位堂叔父。

一家人住在不大不小的老旧的家属院,看得出来是单位几十年前分配的,逼仄的楼道里光线昏暗,已经脱了墙皮的墙面上面黑黑一坨,不知是沾上了什么。房间里家具很老,厕所里放着的不是已经普及了二十年的卫生纸,反倒是一张张写满了字的作业本。

她对着王云山感叹说:她无法想象记忆里回家探亲时体面的夫妇,过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

年轻人哪怕是有孩子要养,也不会在基本待遇上亏待自己,男人抽烟的钱,女人买化妆品的钱都是定性的,每个月可以少买但不能不买。

王小宝他们一家生活在县城,工资比起两个干了几十年的老工人来说只能是天上地下。

她还说,她不能理解,明明是大城市的肉蛋奶蔬菜什么的,都比小县城便宜一点,他们从年轻时候就过来,就没有哪一刻被花花世界迷了眼,冲动消费一波。

反正当时看来是没有的,那时候那个孩子在中国的西南部读研究生,也见不到自己家父母的难过劲。

后来啊,他去了外国,第二年就有父母寄来的钱买了电脑,慢慢的……断开了音讯。

这种苦了自己奉献孩子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在老王家发生那个的,王家大姑娘特别是去了T城以后,强烈要求她爸妈不要这么做,该享受的时候享受才是正道理。

而上辈子,谁也不知道,将近十年过去,她再踏上那片徒弟,越发对这位叔父过的日子感慨不已了。

那快递堆满屋子,卧室凌乱一片没有人打理,简直不符合她记忆里那个精明能干的四婶娘会做出的事情。

老人在他们开车逛了逛之后漏出来的开怀笑容,脸上冒出来的一条条皱纹,让她一瞬间感慨:还是老了。

他们眼里失去光的样子看起来太过于明显,王小宝记忆里那个精致洋气的婶娘,饱受病痛折磨,儿子不在身边,身上始终笼罩着一股淡淡的愁绪。

精气神也没了,是一种脸上无肉,眼里无光的状态,好像是生活没有指望一样。

她毫不怀疑,对于那个回家的儿子,下次她回家的时候,就已经是为了替她收尸了。

婶娘像是没有期待的样子,又好像是明白心里的那团火再也不可能实现:分居两地,杳无音信,什么苦都得自己和丈夫咽下去。

这让她再度唏嘘不已。王云山那会虽然不能跟着去看看,只是听着女儿的描述就已经在脑海里补充出画面了。

眼下,这位堂弟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去往t 城,做人们心里希望的城里人模样,体面又省力。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起码作为大哥的王老三很是兴奋,他弟弟走的那天晚上,他拉着王云山说了好久的话。

说起来,王老三家的日子很苦,从小到大,他一直没有一件体面的衣服穿着,直到现在,家里才把所有的钱凑到一起修了五间房,这些年跟着王云山跑,攒下来的钱才能让家里人分开住。

王老三的大女儿到现在都还是和她奶奶生活住在一处小地方,家里养羊的地方都比老人住的更好一些。

早些年修的房子上了年龄,已经在超负荷的运转了,逢着刮风下雨,一直是拿一些锅碗瓢盆接着水,拿塑料薄膜铺在炕上,将就着在干着的地方蜷缩成一团睡。

王老三花费半天的功夫,总算说服老人将房子拆了,花上二十天时间,快速的修了五间房子,木横梁搭上,鞭炮一放,那天王老三家分外体面。

老人其实就害怕他们没钱,就连王老三他爸,也不希望这两年有个啥大动作,生怕好不容易的家底被轻而易举的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