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当军爷那些年(109)

作者: 孤山拾荒客 阅读记录

早在出发之时,李慕云就已经为自己谋算了一条相对较为稳妥的入仕之途。而想要趁乱入局,便不能不看清这大唐上下的格局与分属。

论起军政,本朝向来是以东北军与西北军两大军事中心在相互制衡。

东北一边,在经历过唐明皇早些年的一系列整合后,变成了以范阳、卢平为首的两大军系,其核心人物,即当时兼领范阳、卢平两地节度使的安禄山。安禄山麾下众多东北系将领,也都是在实战中历练出来的,不说战斗能力有多骁勇,但实力绝对远强于关内守军,即便是对外作战,也是有很大赢面的。

而西北一边,论起战绩,则又胜出东北军一大截。而西北军中的最关键人物,就是这潼关之中的老将——哥舒翰。

哥舒翰本是安西龟兹人,乃前任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之子。此人出身将门,早年在军中因受到王忠嗣大将军的赏识,而开始了自己的晋升之路。他年轻时就曾屡次击败来犯的吐蕃军队,是个从阵前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实力派将领。

天宝八年,哥舒翰发动石堡城之战,大挫吐蕃,而后接连晋升,直至受领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进而成为雄踞一方的实力派大将。

而再看西北军这边,安西北庭便不必说,再加上河西、陇右二军,规模体量已然不小。而北边的朔方与河东二军,又与西北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则仅仅在几年前,西北军的实力,是要压着东北军一头的。

但直到天宝十年,明皇在安禄山的请求下,又将河东的指挥权归到安禄山手下。后又以安禄山党羽安思顺担任朔方节度使。至此,原本于西北军亲善的北方二军,便归到了东北军的手上,东北的整体实力,便又强于西北一方了。

但倘若只看到了这一点,对于李慕云来说,远远不够。

安禄山与哥舒翰二人,一向是明争暗斗,互不相让的,而这二人背后的靠山均是大有来头。

当年李林甫为相,受到明皇百般信任,安禄山便是搭上了李林甫这辆通往权力中心的快车,才一路亨通,受到明皇的信任与喜爱。

至于哥舒翰,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自然也不是个偶然。

哥舒翰一直与杨国忠交好,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取代李林甫为相,一身兼任四十余职,权势更胜当年李相。

然而,杨国忠于安禄山之间,却一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一次的叛乱,便是二人间矛盾最为激烈的写照。

不过,这一切表面上看,都是权臣之间的较量,但在李慕云眼中,所有一切的争端,又都与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就是他的皇帝爷爷李隆基。

无论朝局如何变幻,倘若忽略这个执掌生杀大权的老头儿,那一切谋算与预测,便都是水中捞月、雾里探花。

帝王之术,即是制衡之术。站在老皇帝的角度上,自然是希望维持住西北与东北两方的平衡的,哪一边比另一边高了或是低了,都是要不得的。

杨国忠升任丞相后,就变成了皇帝制衡安禄山的棋。他背后有哥舒翰的西北军团支持着,是准能把安禄山压死的。但压得太死了,也不行。明皇将朔方、河东节度使的任命,交给安禄山一方,便是对杨国忠的制衡。

只是他怕是没想到,安禄山这厮,居然敢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公然造反了。老皇帝知道这消息时会是什么表情?李慕云想不到,但他着实想看看,自己这个偏听偏信的爷爷,究竟要如何收场。

李慕云起先便猜测,皇帝一定会在这场平叛之战中,大力任用来自西北系的将领,压制东北方。而事实也是如此。明皇先是启用了当时正在京中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与前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这二人潼关被斩之后,明皇又直接任用了西北军中最为核心的人物——哥舒翰。甚至不顾他已经因风疾(半身瘫痪)病废在家,都要将他赶到战场上来。

西北军必然会受到重视,这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了。

李慕云觉得,只要自己能搭上西北军这艘乘风直上的大船,那么在朝中觅得栖身之地,便不只再是空想。

但现实中,仍有一大难题摆在李慕云面前。

那便是立场不明的肃王。

倘若李慕云直接向哥舒翰报出自己肃王世子的身份,那这大船,他可能就乘不上了。他必须得在哥舒翰面前将自己的立场与父亲完全撇清了,否则未来的一切,就仍只是空想。

第50章 对头

潼关地势险要,北临大河,南踞山腰,自古便是紧扼关内诸郡之要冲所在。武后朝时,朝廷在潼关设潼津县,以加强对潼关的掌控。

上一篇:花重锦官城 下一篇:大奸臣怀了我的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