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血沃轩辕(铁血中华系列)(368)

困境下的英国人根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如果强行登陆的话,背后的中国舰队将随时可以对自己发起致命一击。而荷兰人由于北大年和自己没有根本直接的关系,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十二月十二日,在没有知会英国人的情况下,荷兰舰队悄悄的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失去了盟友的协助,英国人显得更加孤立起来。而这个时候,李德再次派了使者,很客气,很有礼貌地告诉英国军官,根据可靠的情报,在经过了那么多天的围困之后,北大年的英国商馆的水和食物已经完全断绝,再想不出办法的话,那情况将非常危急。

而北大年一切和英国人有关的诸如教堂等等,已经大部被砸毁。其中传教士死三人,伤三人,被扣押的十一人。目前生命虽然还暂时有保障,但是谁也不知道暹罗人会什么时候处死他们。

“上帝,上帝保佑他们!”英国指挥官划着十字,喃喃地说道:“这些异教徒,一定会下地狱的……”

在这种情况下,内有“暴乱”的暹罗人,外有强大的大明水师,想要镇压已经没有可能了,这位英国的指挥官这时想的,只是如何安全地救回尚被困在英国商馆之内的同胞。

也是这人开窍,忽然就想到了求助于大明水师。他绝对相信,北大年的这场“暴乱”,绝对和中国人有关系。可中国人的狡猾之处在于,你根本拿不出一点证据。而且,到了后来你还非得求他不可……

英国人的求援让李德看起来非常为难,他告诉英国指挥官,自己来此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自己国家的人,并不想插手此地的任何事物,这完全是英国人和暹罗人自己的事情。

而且他还很义正言辞地说道:“我们大明军规最是森严,一旦触犯了军规,不光是我,连我的家人也会受到连累,来之前我们的武英王再三关照我,不许得罪不管是英国还是暹罗的任何一方面。将军,请你体谅我的难处。”

他说得非常诚恳,甚至还表达了自己对英国人的同情。但是一旦说到了正题,他就会很快的把话题岔开。不断的在那强调自己的难处,不断地表达着大明公正的立场。

那位英国军官的鼻子几乎要气歪了。但有求于中国人的他,不得不拉下了面子,再三央求于中国将军李德。被纠缠了许久的李德,终于勉强答应尽自己的力去试一试!

第331章 谈判

参与北大年大起义的暹罗人,当听说大明的军队到达了北大年,无不欢声雷动。在他们的心中,大明永远是他们的宗主国,大明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作为明朝的臣属国,泰国是对明朝朝贡次数最多、贡品最丰厚的国家。

明朝时,东南亚一带有占城、暹罗、真腊、满刺加、苏门答腊等国,以暹罗国力最强,它还是满刺加的宗主国。

暹罗国仰仗国力强盛,遂对其周边国家恃强凌弱,特别令周边国家不安的是暹罗国王经常派人拦截满刺加、苏门答腊等国出使中国返国的使团,将他们从明朝带回来的皇帝封诰、赐物,掠为己有,还扣押占城国的使臣不放。

暹罗国的所作所为,引起周边各国的不满。受到欺负的占城等几个小国,纷纷上诉明成祖,告暹罗国王的不是,并要求明朝出面解决。

明成祖觉得事态严重,不能不管,遂下诏书,斥责暹罗国王无理,促其改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返国途中,特意到暹罗国停留,向暹罗国王宣读明成祖的诏书。诏书大意是:“暹罗、满刺加、占城和苏门答腊等国,都是明朝册封的国家,你们之间本来是平等的。暹罗国怎么可以逞其强大欺负邻国呢,特别是扣押占城国使者、夺苏门答腊、满刺加国的印诰,更是无理!天理昭昭,福祸无常,多行不义必自毙。暹罗国要引以为戒。

宣诏后暹罗国王必须立即改正错误,从此奉公守法,睦邻友好,共享太平之福。否则,天兵一到,则悔之晚矣!”

暹罗国王自知理亏,同意奉诏行事,改正错误,遣放使者,归还掠夺的印诰、财物,并向郑和一行谢罪,请求天朝大明皇帝宽恕。

在暹罗人看来,大明于暹罗便父亲,暹罗于大明便应如儿子般孝顺。只是那巴塞通王首鼠两端,一来忌惮东胡国,二来害怕国内的西洋人势力。这才和大明失去了联系。此刻大明重振,那巴塞通王第一个便巴巴地赶来重新投靠明朝。

过完虽然如此,但暹罗人大多心向大明。眼看大明使臣到达,几万人都自觉让开道路。接着又纷纷围上,听使臣宣布大明朝廷命令。

大明朝廷认为暹罗久受东胡欺凌,莽应龙不得大明朝廷允许,私自处死暹罗国王。并将泰国王储和明朝赠与阿瑜陀耶王室的官印一并携带回白古,是为大罪。今东胡已灭,暹罗大仇得报,自此永为大明属国。

然今红夷诸国横行暹罗,欺压良善。欺大明属国即欺大明,欺大明者罪无可恕。北大年大起事,大明当永与暹罗站在一处。今英夷商馆被围,英人求告于大明,以显悔悟之心。北大年当可撤开包围,以放英人归国。

最后是郑重宣告,英国人离开暹罗的时候,除了自己本来带来的东西外,不许带走一物,因此皆为暹罗之物,而监视的权利则交给了北大年的暹罗人。

大明朝廷的这道命令让暹罗人欢呼雀跃不止,有了大明做为靠山,他们再也不用怕任何国家的入侵了。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朱斌在拟定这道命令的时候,心里矛盾到了极点。其实按照朱斌的想法,正可趁着这个机会和英国人好好干一场,但大明初定急需安定发展的现实,让朱斌强忍着按下了心里的想法,只能把这场早晚要到来的大战放到了未来……

靠着大明官员的协助,暹罗人同意接触对商馆的包围,但英国人必须向死难者道歉赔偿。然后,在几万人愤怒的注视下,英国商馆在阿克巴的带领下,只带这几样可怜的行李,灰溜溜地回到了英国的战舰,离开了他们这个曾经一度霸占的地方。

英国人心里比谁都清楚,在北大年大起义的身后,一定有中国人的身影存在。在没有证据的他们,却找不到任何发难的理由。甚至,还不得不欠下了大明朝廷一个“人情”。

依靠大明水师的坚强后盾,北大年大起义取得了成功,受到北大年大起义的刺激,在暹罗各地,于十二月这一个月里,纷纷爆发了起义,力图驱逐当地的西洋势力。

暹罗复杂变换的局势,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他们意识到,仅靠一个国家,是无法镇压住这些“暴动”的。因此,原本为各自利互相提防的这几个国家,难道地凝聚到了一起!

同时,他们也看到,要想稳定住暹罗日益紧张的局面,永远无法饶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帝国,而中国的十万大军,正在东胡一带大量集结,以黑云压境之势,随着都在准备着向暹罗发动一场最大规模的进攻。

西洋人早把暹罗看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不容许中国再重新插手暹罗的事物。但眼前的一切却不得不让他们清醒过来。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这几个国家都是明军的手下败将。况且,这次大明是有备而来,整整十万军队让他们倍觉恐惧。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荷、葡三国于十二月中旬召开会议,并邀请了法国人参加。在激烈的争吵之中,四国通过了与中国人谈判,一起解决暹罗局势的决议。

当邀请书送到大明军营的时候,郑天瑞却不紧不慢地告诉使者,自己的一切行动,都必须要得到朝廷的允许才可进行,因此,请四国官员耐心等候,自己即日便派使者赴京。

中国人慢吞吞的姿态,让这些红夷国家急得嘴上冒泡。眼下暹罗各地的起义,已成星火燎原之势。红夷本身就不多的军队,简直就成了救火队员,不停的在各个地方奔来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