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全家都带金手指(820)

还有羞于出口的,朱兴德从回来后就对她更好了。

她和二妹很好奇,有向去过前线的小妹咨询过。

小妹说,大概是人只有在极苦极难的情况下,难熬的日日夜夜里才更能看透一些事情。

毕竟前线那可是个生死看淡,随时要干的地方。

也是在前线见多了那种在关键时刻谁也不行,还得是自己媳妇孩子要承担苦果。尤其是大姐夫,他战前负责过抓壮丁,战后还干了好些天的安顿事宜。有的人之前有小妾什么的,听说人已战死就散了。

苦果由妻儿承担,然后小妹立正站好,掷地有声道:自然荣耀也该给予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

朱兴德一手执鞭,一手攥住小稻的胳膊,非要让小稻将手塞进他棉袄里取暖,笑得温和道:“嗯,是变了点儿,你觉得我是变好变坏了?有没有更稀罕我?”

左小稻:“……”

其实,岂止是朱兴德变了。

同一时间,曾经在京城有名的纨绔子弟、后在永甸县干出点儿小成绩的李知县也变化巨大。

李知县正面见曾经的太子、如今的新皇。

和他一起觐见的还有唐大人,以及去南面战区的言官黄大人。

以前,老皇上在位时,唐大人是主和派。黄大人才是主战派。

这次南北两位言官同时归来后,像灵魂调换了般,黄大人对待南面挑衅王朝的态度成了以和为主。

说皇朝再经不起大战了,虽然北方刚大胜过。但是接连打仗,百姓会更加苦不堪言。

唐大人却成了主战派。

唐大人气愤之极道,要忍让到什么时候?北面这场胜仗才正说明,对待这种挑衅的外族只有给他打服一条出路。我们吃的亏还不够多?曾经他比谁都想讲和,可这场仗让他明白,对方提的根本不是讲和条件,对方是在难为你,最后的结果,无论你送出去什么,无论你怎么满足对方,对方只要不放弃侵略的想法都能再进攻。

要不是新皇及时劝解两位爱卿不必再争论,稍后再议,都先去隔间喝茶歇一歇,唐大人还拄着拐,这两位差点儿就在新皇面前打上了口水战。

新皇这才和得以李知县对话。

按理,李知县的官位是没有资格见皇上的,但他哥哥李将军战死后,李家刚被授予忠勇伯。

李知县以忠勇伯之子得以面见新皇,倒也不为过。

随着李知县拒绝新皇让他去兵部的决定。

随着李知县的讲述,隔间的黄大人和唐大人是在听了李知县的话,这才停止了对喷,且老泪纵横。

李知县向新皇表述,他不要去兵部,他要回去继续做知县。

他要深耕土地,多开荒,让那片黑土地能产出更多的粮食,让老百姓先能吃饱饭,然后才能日渐变得富饶起来。

这是他这个人,唯一能做的事情,甚至这一代人持之以恒该做的。

为何会有战乱,为何黄大人和唐大人有争论,要从根源上改善。国富马强才不会受欺辱。

李知县离开后,新皇坐在那里久久没有开口。

盛世开端,面对眼下的烂摊子,新皇知道他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了。

而在外面等候的忠勇伯在听说李知县拒绝回京,忠勇伯被这个儿子气到不行,却在听说缘由后沉默不语,气势瞬间瘪了下去。

他感觉自己没脸去教育小儿子,放着高官厚禄不要,要回去做知县?你这样对得起你死去的大哥?你大哥的牺牲,给你铺的路,你就这么不要了?你是脑子有毛病吗?

忠勇伯觉得自己骂不出来口。

忠勇伯在当日夜深人静,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时,甚至觉得该值得浮一大白。

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曾经这个不争气的小儿子,变得和他大哥一样优秀了。

总要有人踏实下来去做一些事情,这个皇朝才能变得更好不是吗?

但李知县终究没有得偿所愿继续做永甸县知县。

新皇下的旨意是,李知县直接越级,成为永甸县所在州府的父母官。

州府的父母官啊,这个旨意,让满朝文武官员侧目。

要知道忠勇伯的幼子极为年轻,他们得琢磨新皇的心思,这次越级特殊提拔忠勇伯之子,到底是看在其兄长英魂,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新皇要改变先皇用人的一贯策略。

果然,新皇借北方大胜,又再次提拔了两位年纪稍显年轻的官员进入内阁。

这两位有一个共同点,一向在上朝时敢于和老臣们叫板。

接着,新皇又下令虽然南面还有动乱未定,但是他守孝一年后,明年会开恩科。

看起来开恩科出题的官员,都将和以往不再一样。

新皇可能会有别的考量。重新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