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货郎(764)

这自然如此,以柳行跟纪舸都纪先生的尊重,肯定会如实记载,甚至还怕自己记的不详细,宁可多花些笔墨。

也就是柳行识字不算多,用的词汇不会纪舸多而已。

算着时间,等到八月十号,这批货就能到汴京,到时候有平老板接手,他也就放心了。

头一次船运,时间是短些,以后就可以慢慢跑长路线。

平老板也写信过来,说汴京那边铺子已经准备好,专门买宿勤郡的货物。

因为纪彬还有宿勤郡率先发起送棉衣的倡议,现在宿勤郡的名声在汴京很好,有这个名头就会有人进来。

不过平老板还是相信,靠着纪彬家的酒跟刺绣,才能做长远生意。

而他家的酒跟刺绣,还有邓杉家陶罐,荆高庄丝绸,都是极好的商品,一定能大卖的。

剩下也就是宽慰纪彬,并且期待赚钱的话了。

纪彬看着平老板的信,就能想到他有多乐观。

剩下就是江南的信了,江南扬州徐家,徐三公子经常跟纪彬通信,这次想问的是,纪彬家的珍珠绣海贝绣,能不能送点到江南,让他也试试卖得好不好。

这有什么难的,自然可以。

正好现在已经七月,等到八月振生运送棉花去江南的时候,正好可以带过去一点。

不过徐三公子的信又写了内容,那就是浙东方向,有人已经研究出来,怎么在他们本地种棉花,而且骨朵长得很好看。

估计用不了多久,江浙这边也能种起棉花。

剩下的事徐三公子没说,但也是给纪彬提个醒,其余顾家,景家也差不多在说棉花的事。

基本上意思就是,如果浙东也能种棉,那以后对宿勤棉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虽然还需要,但不用那么多了。

纪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心里也感激他们提前说起这件事。

不过纪彬却是不意外的,每一个植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再加上优良育种,往合适的方向培育,浙东那边迟早都种起来。

只是质量高低的差别。

反正纪彬到现在也认为,还是边域那边的棉花棉绒最细腻,最柔软,这跟各地的土质气候都有关系。

但不管浙东那边质量如何,影响宿勤郡是肯定的。

这也是纪彬不让大家盲目种棉的原因。

棉花价格迟早会回落,虽然再往后也会是较贵的农产品,但总不会贵到现在这般离谱。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这种经济作物还会受限制。

之前纪彬跟邑伊县棉农们商议的是,谁家种了多少棉花,就要再种多少粮食。

但到底只是私人发起的倡议,难免有人为此谋利,根本不管这些。

说句大实话,官府说,都不一定能阻止人谋利,更不要说私人的倡议。

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能让人少种棉花,只会让更多的商户们大批购买良田,从而普通百姓手里的田地都被买走,若是买不走,还能强买强卖。

当时纪彬提出,也只是暂缓这个进度而已。

想到这,给新皇的书信里又添了一条,纪彬那个时空的古代,也鼓励种经济作物,什么棉麻染料,都是鼓励种植的。

但所种的比例可比纪彬说的一比一要少得多。

在明史上记载,大多比例应该在五或者十比零点五。

也就是说,种五到十亩地粮食地的时候,可以种半亩到一亩的经济作物。

这些都能很好抑制百姓为了谋利荒废农田。

虽然现在情况还不严重,但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这封信写完,纪彬目光又回到浙东种出棉花的事上,这也就说明,以后的利润会越来越薄,在这三五年内回到正常价格。

不过纪彬也好,詹明也好,重心已经不在棉花上面。

他们二人早就知道这种暴富长久不了。

只是纪彬要跟引娘说一声,让她邑伊县的时候,提前跟商会棉农棉商们说要一声,千万不要盲目扩张,否则肯定会有损失。

相信通过他们商会,宿勤郡的棉农棉商们很快都会知道,这样以后降价也好,减少土地也好,大家都有心理准备。

不过浙东的试验田今年才种出来,大面积推广也要一两年时间,这个时间里,足够大家消化这些消息了。

这些事情处理完,最后则是詹明的信。

詹明也是纪彬合作的老朋友了,他这段时间一直不在春安城,而是在之前西边商路的朋友家走动。

算起来他也两年没走那边商路,肯定要再联系一下。

甚至押送棉花的事都交给了振生。

去年振生做得还不错,没出什么大乱子,今年照样可以交给他,那振生虽然做事多了,挣的钱也多了,自然开心。

只是詹明表弟杨炯彻底沾不了詹家的光,他家又送了姓杨的表弟过来,这个表弟倒是谨言慎行,今年可以跟着振生打打下手,看看能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