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货郎(412)

于是又给了路费送两人过来。

只是车接车送?那是没有的。

焦十一小声道:“现在周家管事的,不再是周小公子了,我瞧周家做事没有去年有规矩。”

焦十五头一次来宿勤郡,对这种事没有话语权,只是听八卦而已。

纪彬挑眉。

那周小公子他记得,之前还有段渊源。

而且这人虽然体弱,但足智多谋,人聪明得不行。

现在竟然被周家内斗下去?

如果上来的人不如周小公子,只怕要内耗完了吧。

果然每个家族衰败,都是有原因的。

不过跟纪彬到底没多少关系,焦十一焦十五他们过来,他很欢迎。

因为明面上是请他来教种棉的事,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也就是他们老生常谈的,种棉书。

这本书从年中提起,年末又因为书的事去了趟京城,见过了太子。

反正纪彬的想法不知道,焦家人显然对著书的事更加热切,毕竟这书还得到了太子指点。

若是能做出来,那他们?

特别是焦家主,他对太子的敬佩之情足够让他更有动力。

其实纪彬理解这种情感。

在古代,皇家对普通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

太子更是万中无一,能受到他的指点,对普通人都是莫大鼓舞。

如今焦十一过来是掩人耳目,让大家以为他只是跟纪彬交好,特意来指点种棉花。

焦十五却是计划中的重中之重,他作为焦家培养的下一代接班人,也是读书最好的人。

送他出汴京,一是让他远离是非之地,这也是太子提醒过的。

二是让他跟着纪彬一起主导著书的事,也能让焦十五多加锻炼。

所以两人到了纪滦村,那定然是常住的。

不过纪彬问道:“你们家人呢?他们不跟着出来吗?”

焦十一摇头:“今年事情变动有些大,其他十四个焦家人又被分到其他门户里,都是去年没种过棉花的,所以他们抽不开身。”

纪彬懂了,之前种棉花的那些人家,基本都不再需要指点。

所以换人家了。

也就是说,今年种棉的人家至少会增加一倍。

就是不知道这些人里面,多少是禹王的人,又有多少是太子的人。

估计那边的争斗会精彩纷呈。

焦十一并不知道这些内情,焦家人知道太子来过,知道禹王太子争斗的,也就是焦家主,焦老二,焦十五。

其余人都被蒙在鼓里。

知道得越少,对他们来说越好。

等焦十五跟纪彬单独相处的时候,焦十五飞快说了他知道的事。

汴京里面,禹王跟太子的争权自然还在进行。

自从谢阁老被贬之后,太子一派士气大减,可在二月份的时候,禹王的属臣被发现利用棉花夺利,逼迫其他地方种棉农人涨价。

发现有农人卖低价棉,就把人家的棉花一把火烧了。

经查证,被烧的棉花至少万斤。

都是因为那些棉花真的卖不到五千文的高价,农人们想趁着年前卖完,压到了两千文。

谁料一被发现,就会被人恶意烧棉。

弄的好几户人家,全都是家破人亡。

这些人家上京告御状,也被禹王的人拦着。

还好太子发现异常,从中调查。

这才让事情真相大白。

此事一出,朝堂震怒。

从来只见过逼人降价的,什么时候见过逼人涨价?

再说涨价了,棉农们也卖不出去啊,不是都有你们的人脉手段。

众人都明白,禹王的人就是怕其他人的棉花降价,他们的棉花就卖不上价格了。

至于别人能不能卖不出去?那管他们屁事,他们已经赚了千万两金子,你们死不死,关老爷们什么事。

也确实有人在这里面丧命,事情才闹大。

太子查清此事,还了他们清白。

可也因为查这件事,那些卖高价棉花的人家都被一一揭发,朝野骂声一片。

这些人家虽说早就是禹王的人,可对太子的恨意再次加深。

更过分的是,太子竟然趁这个机会,趁机提出议棉价的文书,里面说清了棉花的重要性,还说了焦氏棉出世的重要性。

里面列举了棉花都可在什么地方种植,并写清楚前景,想要鼓励百姓种棉,等到冬天御寒。

还会在每年八月调查全国种棉数量,因地方制价,当地官府控制棉花价格,汴京这边监督,若是定价太高汴京会有处罚,定价太低不准售卖。

而且每月的棉价还会浮动,棉花少的时候可以适当提高,棉花多的时候就要降价。

有个上限跟下限,不至于跟去年那样失控。

也就是说,那些种棉的人,再也不能像去年那般硬生生抬价,让百姓们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