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田园安宁(26)

作者: 善徊 阅读记录

这俩姐妹虽是半大的孩子,却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尽管一开始各种跟不上何宁的教学进度,但依然每天坚持练习。小孩子身体柔韧度好,协调度不错,学习接收能力也强,再加上何安常常帮助她们,就这样,何柳与何杏成为了何家这批学员中唯二的成功者。

现在,何家的成年人们早已习惯了早上起来做一套松筋骨的活动,然后做饭的做饭,洒扫的洒扫,修理农具的修理农具。而何宁、何安以及何柳姐妹则继续打完两遍太极拳才去洗漱整理自己。

饭后,何大爷带着长子何大柱到大伯何大顺家串门,想着商量一下何氏祠堂的建造事宜。正月里不易动土,但可以先联系一下砖窑定好青砖。

说到这何氏祠堂,今年能开始动土已经很是难得了。

自从四年前何大爷与李氏宗族把话摊开了讲,表明自家想以西瓜种植技术作为交换条件的意愿后,双方是拉锯了三年多,才有了个结果。

一开始,李氏宗族并不着急,毕竟何家承诺在先,他们就是不答应,何家照旧得公开技术,除非他们想毁了自家几代人在北李村积累下来的好名声。

李氏宗族这招以静制动确实让何大爷愁了一段时间,但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年迁移定居在北李村的何氏可不止他们一家,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了。

何大爷当年在第一届西瓜评赏大会上的言论,已经让不少何氏人心潮澎湃了,大会过后他们自是跟何大爷家走得更勤了。

于是,何大爷就将大伙召集起来,一起想办法。而这群头脑风暴的主力就是几个年纪不小的老人,这些人年纪大了,见过的世间百态也不少,论套路,那可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众人商量了几天,就拿出了一套稳妥的方案出来应对。

到了西瓜种植的第二年暮春,北李村针对何家的舆论压力就越来越大了,何大爷也就顺势履行诺言公开了种植技术。

这下村子里欢腾的气氛已经不亚于过大年了。

想想今年自家也能够收获大又甜的西瓜,再想想三年后第二届评赏大会五十两的奖金,村民们一个个磕了药似的摩拳擦掌,期待着夏天的降临。而北李村的族老们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等到了西瓜收获的季节,北李村种西瓜的人家果然收获了比第一年更大更甜的西瓜。可还没等众人高兴起来,就传出何大爷家种出了铁锅那么大的西瓜。

传言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何大爷家的西瓜确实是比普通人家的大了两倍。李地主以别家三倍的价格收购了何大爷家的西瓜,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有心人还发现,北李村的何氏人家种出来的西瓜普遍都比李姓人家种出的大一些,此番言论一生出就在北李村引起了不小得风波。

这时北李村的族老们也意识到何家耍了心机,何大爷只是公开了一部分技术而已。要命的是,现在村子里的何氏人家已经拧成了一股绳,何大爷明显是区别对待了。若非如此,村民们也不会反应这么大。毕竟有了对比就有了伤害,何大爷留了一手,自家比他家种出的西瓜小也算情理之中,但村子里别的几家凭着同样的姓氏就能得到优待,就不免让人眼红了。

村子里为此闹得沸沸扬扬,何大爷见时机差不多了,就在几户人家上门的时候就透露了几句。

“大家都是一个村子的,平日里我们家也受过几位的照顾,这些情谊老头子我都是知道的,我已经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家里这些小的以后还得托大家相互帮衬,跟这些相比,那些西瓜的种植技术又算得了什么呢?”

以情理动人,何大爷几句话就让来者意识到他也是有苦衷的。

“都是酒桌上喝了这么多年的好友了,老何的为人,我们也是知道的。像这种不妥当的做法你以前肯定是不屑的。可为何如今宁愿知错犯错,办这种糊涂事呢?难道真像何大顺说得那样你想立祠堂?”

说话的人是来者里面年纪最大的,平日里也惯会做人,和众人的交情都不错,也是他从何大顺那里套出来的话。

何家想立祠堂的事儿一开始也没瞒着,却被李氏宗族压了下去,后来何氏众人有了计划,也就没人再提这事。如今透露出去,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哎~不瞒老兄,确实如此。自我何家定居北李村开始,就将这里当做生根的地方了。如今,我们在这里住了也有近百年,几代人下来为村子里的建设出了不少力,当然,做这些事情我们都是心甘情愿的。唯一遗憾的一点,就是不能建个祠堂,供奉起把我们带到这里过上好日子的祖宗们。”

想起自自己爷爷开始何家人的努力,何大爷真是动了感情,声音都有些哽咽起来。

“倘若我活着的时候能见到祠堂建成,能给祖宗一个交代,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在座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谈论起生死来总是比年轻人有更多感慨,也更能体会出何大爷一番话中的执着与坚定。此时,来者也大都理解了何大爷的做法。

等几人离开何家没几天,当日的谈话内容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何家想立祠堂,村民们倒是意见不大,毕竟自己没什么损失,还能从何家得知更多的西瓜种植技巧。

但对于李氏宗族来说就是在分割他们在北李村的话语权,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权利啊,拥有过的人怎么愿意失去呢?

村民们渴望利益,而族老们渴望权利。于是,北李村上下级出现了意见分歧,矛盾的祸根已经埋下。

这一年,族老们忽视村民们的意见,仍是不同意。

可下一年西瓜收获的时候,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因为村子里何氏人家种的瓜已经跟何大爷家第一年种的瓜差不多了,李氏人家的瓜根本没得比。这一年何氏人家的瓜卖的价钱高出他们两倍。

以此类推,可以想象,明年的西瓜评赏大会上,大家别说一等奖了,就是二等奖、三等奖也没机会获得了。

若没有办法种出好瓜就算了,可现在的情况是,明明有机会得到更多的种瓜技巧种出更好的瓜,却因为族老们的阻拦而被无视,这怎么能忍?!

一个枉顾下级人民需求和利益的上级怎会受到下级的尊重和顺从呢?李氏的族老们受到了更多的来自村民们的压力,甚至来自自己家里亲戚们的压力。

平日里对自己颇为尊重的小辈们,现在眼里透着埋怨,有的见了面招呼都不打一声的走了;一起喝了几年酒的好友们也开始对自己有了脸色;甚至自己家里的孙子孙女也被村子里的孩子们给孤立了。

这样的情况下,李氏族老们不仅尝不到权力的快感,反而品味到了权力带来的刺痛。此时,明智的都放软了态度,等着小辈们给个台阶就顺着下了,糊涂的,就只能为自己的目光短浅买单了。

李氏族老大部分还是明智的,最终同意了何氏在北李村设立祠堂的决议。

而何大爷也是言而有信的痛快人,当天就毫无保留的公开了他所知道的全部关的西瓜种植的技术。

等村子里第四年收获种植的西瓜后,摆在人们面前赤裸裸的事实,验证了何大爷的坦诚和言而有信的魄力。

这一年,北李村种瓜的人家都收获了不比何大爷家差多少的大西瓜。

如期而至的第二届的西瓜评赏大会上,何大爷家险得魁首,李大山家第二,而第三则是何大顺家。

此事到了这里才算是有了个了结。

何大爷以及何氏其他几户人家才开始商量着,凑钱,建立祠堂。

作者有话要说:如今,写了文才知道,三千字真是一道坎儿啊~~~

宗庙是皇家才可建的,所以蠢作者犯了大错,还好及时发现

第35章 筒车

在何家男人们的人眼中, 西瓜种植技术再好, 赚的钱再多,也比上有一套更趁手更锋利的木工工具,比不上在木工一技上的新突破,甚至比不上几块上好的木料。西瓜种的好是锦上添花, 而木工之道却是他们的立世之本源。

这一点,作为何家掌舵人的何大爷心中一直都明白,并且身体力行,为小辈们做了榜样,才没有让何家的下一代们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先被利益迷了眼、乱了心智。这也是跟着何大爷学习的何禾与何林兄弟俩最大的收获。

从来到何大爷这里学习开始, 已经快要四年了。何禾与何林从一开始的旁观打下手, 处理初始木料,到做一些小零件、小板凳,再到如今能单独完成一架何氏摇篮,做一些大件儿的家具,进步不可谓不大。

何大爷倾注在他们兄弟俩身上的心血不比何宁少多少, 也没有想着私藏什么。毕竟,家族技艺的传承没有师傅与学徒之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 何大爷是真心盼着能将何家的祖传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倘若下一辈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不仅能显出他老人家教人的本领, 最重要的是还能让何家的手艺发扬光大。

何家之前居住在临近北猛国的北方,那里民风剽悍,人们大多喜欢厚重而不失大气, 奔放而不失庄重的风格,何家出产的木制品也多是这样的类型。到了地处中原的北李村,由于隶属沟通南北的要道枢纽,信息流动快,商品贸易昌盛,人们都喜欢追逐时尚,而近十年比较流行的不是北方的厚重奔放,反倒是南方的精巧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