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野人到帝王(123)

作者: 流浪星辰1 阅读记录

当然,这伞很容易弄脏,弄脏什么呢?反正也没有什么衣服,管他呢。至于重一点,古人还真不在乎。

现在天还没有下雨,所以我也没有将伞拿出来,等下了雨,你看好了。

雨伞虽好,但是真的是雨地里干活的人却没有什么用,毕竟人没有三只手,那就只有雨披了。

古代的雨披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笠帽,下面是蓑衣大约有几斤重,当然比不上塑料雨披轻便,不过毕竟可以用了啊。

笠帽好办,山上有笠壳可以采摘,或者干脆,用毛笋壳即可,竹林里有的是新竹长大后褪下来的毛笋壳,将笠帽的原理告诉了竹匠,其实应该叫篾匠,很快就将笠帽搞了出来,就是细细的竹篾夹着里面的毛笋壳,上面是个半圆形放脑袋,下面旁边再一圈,听篾匠说不太好做,我干脆将越南的笠帽盗版了过来,就是上面尖顶,圆圆的一直下来,反正越南古代属于中国,这笠帽技术也是中国传过去的。因为族人雨天也要出门,所以笠帽人手一顶。

至于蓑衣,因为找不到棕榈树,那就只能用毛笋壳土话叫“捏壳”代替了,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捏壳蓑衣曾经风靡一时。

可惜就是这年头的毛竹都很细,连带新出土的竹笋也不粗,竹笋不粗,笋壳自然也小(我已经打算,有空就培育竹林,除掉杂草灌木,并且施上沼气肥,相信毛竹很快就会粗壮起来),不过用来做蓑衣还是没有问题,笋壳撕成细条就可以用来缚东西,所以整条蓑衣除了一点点竹子骨架外全部是笋壳组成,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现在由竹负责的纺织组包干了。

雨伞没有什么关系,蓑衣是必要的,所以,纺织组全力开工,又临时招收了几百名妇女加班,可惜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做不了一件蓑衣,临时工就更慢,紧赶慢赶,才做成了几百条蓑衣,分头给硫矿铜矿与捕牛捕鱼队送了一部分去,这个数量当然远远不够,只能轮流使用了,至于牛骑兵训练队,下大雨就只好室内——也就是茅屋里练练格斗之类了。还有这边的农田管理,下雨本来也干不了活,排水沟已经挖好,临时需要巡视的到时候再说。

---------------------------------------------

其实这事早该想到的,早点做,一个人一件蓑衣不成问题,不过我来到龙部落这半年多实在是太忙,基本上都是想到什么做什么,看来以后得要有个长远规划了。

蓑衣还在不停的制作,能做多少是多少,这边,准备工作也做得差不多了,煮盐队大部分也撤了回来,梅雨季节根本无法晒盐,全部靠煮没有那么多燃料,现在龙族的食盐储量也有万把斤,够用一阵子的了。

这个时候,丝也带着胜利成果回来了,还好,带回来大约三十斤蚕茧,不过个头都较小,基本上都是黄色的,与后世雪白的蚕茧不能相比,我喜出望外,挑选出十几个大个白色的,准备留种,其余的就都煮了,然后发动全族妇女,一起来剿丝。

这剿丝根本不像有的书上写的,一天可以手工剿几万斤,事实上,因为蚕丝极细,一个蚕茧长度就有千米左右,用细细的竹棍卷,能卷多少?就算后世用机器剿丝,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用竹棍卷,就算一手一根竹棍,一天下来也卷不了几个,不过后来我发明了小型剿丝机,其实就是一个手摇大滚筒,放在架子上,用手摇动,因为滚筒周长比竹棍大无数倍,而且可以一次卷好多个,所以速度立马加快不少,饶是这样,还是用了很多天,才将这三十斤蚕茧纺成了丝。去掉蚕蛹与杂质,得到了大约十斤丝。

这丝还不能用来做衣服,因为现在我们部族最需要的就是绳子,绳子可以用来干很多事情,所以没办法,只好送往工场,让族人全部加工成绳子。

丝在这里休息了几天,就又回去了,准备养夏蚕,其实夏蚕比春蚕产量还低,虽然现在有的是蚕种,但是桑叶数量有限,大发展要几年后桑苗大起来,聊胜于无吧。

丝在这里的时候,我自然在她身上用的功夫深了点,搞得她每天早上都起不来床,不过回去的时候劲头很大,可见物质与精神刺激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卷·激烈碰撞 三十五,造纸与读本,造人

三十五,造纸与读本。造人

过了几天,终于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了。当然,按照龙历,那是五月,也就是阳历六月,黄梅了。

这雨一下,大部分工作就要停下来了,尤其是农田管理,所以,大多数族人都开始改行,临时到各个匠作组帮忙,搞得各匠作组是人满为患,当然,大多数人是帮倒忙,越帮越忙,何况除了制作蓑衣,别的匠作组人手也够了,要不就是没有更多的工具。

至于更多的人,则是这间房子钻到那间房子,一身泥一身水的,搞得一塌糊涂。

这个样子可不行。看来还是得给他们搞点事情做做。

什么事情呢?训练一直在做,下雨时在室内,难得天晴就室外,可是总不能一直训练吧?

那就只有学习培训了。

不过以前的学习也好,培训也罢,都是采用言传身教形式,这个也不能说不好,就是效率太低,看来,编写书本教材很有必要。

而要编写书本,就要用到纸张了,晕,我居然到这里半年多还没有搞出纸张,还算是个写书的。

赶紧赶紧,造纸没有什么复杂,我外婆家在富阳县(浙江省),过去就是有名的造纸大户,现在还留着很多池窖、水锥之类的东西。

造纸原料,在江南很多,反正植物纤维都可以,不过首推竹子,当然,不是成熟的竹子,是一年生的嫩竹。

因为制硝一直在进行,所以成品已经很多了,加上下雨会冲淡硝液,熬制费工夫。所以暂停了,池子用来沤竹子正好。

指挥族人将大量砍伐来的嫩竹砍断劈细,沉入池子,很快,满满一池的竹子就沤好了。

不过这个时候我忽然想到一件事,“刷”的一下,汗就下来了。

汗,大汗,阿娜而汗!据说,因为竹纤维比较致密,所以竹子沤池得三个月呢,我外婆家不知道用一种什么办法,缩短到将近一个月,可是我现在在另一个时空,又不能穿越回去问问。

这样的话,等纸张出来,恐怕就要秋天了,还搞什么教育啊。

算了,还是老办法,我自己辛苦点,先给那些第一批聪明的族人上课。然后再由他们去传授知识,这批人也就是龙族除了我的第一代教师,这年头,最优秀的人才当教师。

口头传授不但效率低,而且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记错或者理解错误,搞得面目全非,说不定,一百个老师有一百个说法,只好等出了问题再纠正了。

好在经过巫师团这些日子的捣鼓,我龙族文字也已经有两千多了,足够使用了,再多的话,反而适得其反,影响族人接受。

--------------------------------

不过很幸运的是,才十多天,竹子就沤烂了。

这天我到池子那边走走,发现池子里的水有很多泡泡,颜色也较深,捞起一根竹子,很容易就掰开来,我思索半晌,恍然大悟。

原来,这沤竹的池子里,有很多天然微生物,会自动分解发酵投料,这就跟制造酒类的酒窖残留有益微生物一样,这个池子虽然没有沤过竹子,但是浸泡过用来制硝的动物粪便。所以微生物很多,歪打正着,加速了投料的分解。

既然这样,那就赶紧开始吧,因为没想到竹子沤得这么快,我还什么都没有准备呢。

先紧急调了一批族人来,让他们将原料运去,放到陶锅中,加入石灰与草木灰煮,这边紧急准备一些石臼准备用来打浆。

打浆十分耗用劳力,最好是用水锥来打,现在水力运用已经上轨道了,不过临时准备水轮什么的也很费工夫与精力,唯一的一个正在打铁,比这个还重要,反正现在族人都空着,先用着再说,每个人,一天轮流干一小时,就算是锻炼了,免得天天胡吃海喝,什么都不干,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脑中风什么的富贵病。

上一篇:三国突起 下一篇:大国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