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研强国从种地开始[七零](91)

作者: 庄园主 阅读记录

这种人就是欺软怕硬,李泽宝一出面就怂了,她敢骂石东红,不过是仗着石东红跑不动罢了。

“人走了?”史佳瑞看李泽宝进来,“我看了这些天草菇的产量,机械厂要的量一直很稳定,东市菜店这段时间都把剩余的草菇要了。”

“但现在各种蔬菜都长成了,草菇的优势不明显,每天只往市里一百五十斤,其余的全部烘干。”

“草菇烘干是没问题的,但得用什么装才能不返潮?”石东红觉得保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李泽宝指出关键问题:“仙河市没有塑料厂,市里也不好大批量买塑料膜。”

史佳瑞皱着眉头:“先买塑料膜手动加工成塑料袋,先暂时用着,等我机械厂的事情解决了再想想办法。”

她之前拿塑料膜做了香菇袋,总结出了一点经验,但总体不那么满意。

现在的塑料膜其实不是那么好用,质感比较硬,声音大,风化得快等缺点。

这并不是最优选择,还是得从根源上改变生产配方,生产可降解的塑料。

她现在跟人说未来塑料污染是最大污染之一,需要研究可降解塑料,恐怕也没几个人信。

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塑料污染的问题最终解决,但一些后遗症却始终难以处理,比如水、土壤中的塑料微粒等。

所以不管怎样,史佳瑞还是要亲自去塑料厂里看看,看能不能生产出更合适的塑料袋,毕竟干草菇还等着包装呢。

史佳瑞揉了揉额头,回想前世,她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新型塑料袋的研究和降解老塑料袋的研究,但她的老师、学长学姐、父母等却都是参与了的。

当年聚集了所有领域的顶尖研究员,为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史佳瑞后来走的方向是生物材料的研究,但对这些并不陌生的,确切地说,任何一个从事研究领域的人,都会特地去学习了解。

她现在有些庆幸,虽然换了个世界,换了一具身体,但还有机会来改变某些几乎一样的历史进程。

史佳瑞沉浸在自己思绪里的时候,李泽宝和石东红已经商量得差不多了,草菇烘干后小袋包装,他先送一批去京市探路。

也让老爷子尝尝,他孙子不孬,蘑菇生产合作社越办越好了。

任何一个知青,他们的亲朋,以后都将是干草菇的潜在客户。

王小月和林书艺负责培训新找的员工,菇棚的活更忙了。

史佳瑞也没闲着,然后发现原材料的缺口有点大,大队里的不够用了。

“你说什么,跟其他大队收购稻草、米糠这些东西?”石在峰皱眉,“我们大队的不够用吗?”

往其他大队送钱,谁乐意啊!

“不够用,现在的这些只够用两三次的,肯定没法撑到七月收稻子。”菇棚一下子翻了那么多倍,本来看着多的原材料完全不够用了。

石在峰闻言一脸纠结,“我想想吧,这个时候,稻草保存得比较好的大队也没几个了。”

“大队长,我们大队菇棚办得如火如荼的,其他大队试着种却种不起来,心里肯定有落差。”

“采购这些东西钱并不算多,又可以跟其他大队交好,大队长可以考虑下。”

“我想想。”石在峰知道史佳瑞说的有道理,但这事得换种方式来做。

史佳瑞回来第三天,菇棚完全竣工,她带人审查过后,木架开始搬进去,培养料配好一堆又一堆,已经在发酵了。

她大约估算了一下,到五月底,所有菇棚同时产草菇的话将达到一千五百斤左右。

实际数据没这么多,但间隔着时间生产,最少也有八·九百斤,然后六月又是多雨季节,烘干机就是必需品了。

菇棚里暂时没有史佳瑞要做的事,她也没闲着,先去看了西瓜地,又去公社,主动提出免费给检修、维护碾米机等机器。

公社黄书记听办公室的小干事说这事,连忙赶了回来。

“史知青,机械厂派你出差吗?”黄书记叫人给史佳瑞倒了茶水,和颜悦色地问道。

“是的,要去南珠县出差,先回大队处理下菇棚的事。咱们公社的农机站没有报修,但机器用这么久,多少有点问题,我正好带了工具,检修一下。”

“史知青不愧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这精神值得大家学习。”黄书记对大石大队的动向一清二楚。

添的新机器就不说了,扩建的菇棚规模更让人惊讶,而这都是眼前这女知青的功劳。

公社还在观望,若是大石大队成功了,就意味着草菇的种植和加工体系比较成熟了,公社就希望后期能加入。

公社没有产业,只靠务农,农副产品又不成规模,穷啊,各种基础设施都弄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