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盛唐崛起(183)

不过这样最好,他的诗词也就算是有了一个出处,免得到最后问起来,会有破绽。

杨承烈整个人都轻松了,“只是你把我形容的那么美好,为父却愧不敢当。”

杨守文,竟一时间无言以对。

“县尉,县尉可在?”

就在这时候,楼外传来的宋三郎老婆的声音。

她神色慌张的来到楼外门廊下,大声道:“外面有郑秘书携子前来,说要拜访县尉。”

“三嫂,我和你说过很多次了,我如今已经不是县尉了。”

宋三郎的老婆姓马,就是被杨守文打过的那个女人。

她如今随着宋三郎一同前来,表现的倒是兢兢业业,非常勤快。只是,杨守文可以感觉得到,马氏对他还是有些畏惧。不过,他倒是不在意,有畏惧,才能和美。

“哪个郑秘书?”

“说是叫郑……什么思来着,还带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

“郑镜思?”

“啊,正是。”

杨守文在一旁突然一拍手,“父亲,我倒是忘了这件事……昨日亏得是廿九叔送我过来,否则我都不知道该怎样找到你们。昨天我们分别的时候,他说了今天要来拜访。”

“你这混小子,怎么不早说。”

杨承烈闻听,顿时急了,恶狠狠瞪了杨守文一眼。

“三嫂,快前面领路。”

“父亲!”

“什么事?”

杨守文追到了小院的月亮门后,轻声道:“我就先不过去了,如果廿九叔问起,就说我在写东西。”

“你……”

杨承烈本来想问:你要写什么?

不过他转念一想,兕子得了熙雯的真传,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至于写什么?反倒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杨守文此刻看上去很笃定,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

目送杨承烈离去,杨守文立刻转身回到小楼里。

他匆匆登上了小楼,在书房里找到笔墨纸砚,研好墨之后,提笔在纸上书写起来。

能否真正名传四海,再次一举。

第二百零二章 雅趣(四)

郑镜思的父亲,名叫郑怀杰,说实话名声并不响亮。

他最大只做到了澧州司马,官位不显。如今,郑怀杰已经告老还乡,在家中静养,大部分时间都不会露面。

郑怀杰有三个儿子,郑镜思行二。

郑家三子,同样没有特别大的成就,这与他们的才能也有关系。

不过,郑怀杰还有一个女儿,很了不得。她嫁给了程务忠,也就是初唐名将程务挺的弟弟。在程务挺还没有被杀的时候,程务忠曾因程务挺的推荐,为太子洗马。

但后来,武则天为了扫清登基的障碍,最终向程务挺下手。

程务挺死后,满门受到株连。程务忠因为身体不适,免受牵连,被罢官便为平民,如今居住在洛州。或许在很多人眼中,程家已经不复兴旺。但实际上有心人能够看得出来,只要程务忠活着,程家就会受到优渥,那是来自于武则天的补偿。

想当初,程务挺其实挺配合武则天。

在废黜中宗李显,把他驱逐出长安的政变中,武则天得到了程务挺的支持。

只是程务挺的威望太高,而且与李唐又藕断丝连的牵扯不清,令武则天不得不下定决心,把他诛杀。如今,已经是武则天坐稳江山的第九个年头,每当回响起当年的事情,她也会有些悔恨。可有的事情就是这样,再当时她没有其他选择。

所以,程务挺死了,他的兄弟却得到了关照。

程务忠或许不会再出山为武则天效力,但是武则天对他的照顾,却不会因此而减少。

昨天,郑镜思回到家中之后,便让人查找杨守文所作的三首诗。

最终他可以确定,这三首诗绝非杨守文偷盗得来,也让他松了一口气。随后,郑镜思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在家中静养的郑怀杰。而郑怀杰听闻后,便立刻做出了决定。

“二郎,明日你就去拜会杨文宣,要多与他交好。

说起来,他也是咱们六房的女婿,十九郎不在,你这个做妻弟的便要多费心才是。他当初离开均州,甚至隐姓埋名多年,定有不得已的苦衷。如今他来了,虽然不再是杨家子弟,但咱们郑家却不能怠慢了,到时候会被人说咱们郑家没有人情。”

“孩儿明白。”

郑镜思很清楚郑怀杰的想法。

郑家自从建成太子一事之后,就一直是被朝廷打压。

这没办法,站错了队伍,活该有此劫难。可问题是,多年的打压,以及高宗在登基之后发布的禁婚令,七姓十家之中,郑家占居了三家,也使得郑家再次受到打击。

这么多年来,郑家倒是一直有子弟在朝中效力,奈何却不得重用。

一方面是因为朝廷对郑家的压制,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郑家这些年的确人才凋零。

其他房不去管,单说这六房。

郑镜思这一辈共有四十余人,却只出了郑灵芝和郑长裕两个人能独当一面。本来,郑镜思倒是可以有所作为。可惜他过于耿直,以至于得罪了武则天,被罢免了官职。

四十多个六房子弟,算一算,似乎只有杨守文的母亲算得上是才学过人。

可惜,郑熙雯是个女人,而且过世的早,根本不可能给郑家带来实际的效益……

而现在,杨守文表现出来的特质,让郑怀杰看到了希望。

杨守文虽然不姓郑,确是实实在在的郑家外姓子弟,和郑家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如果他日杨守文能够崛起,势必会给郑家带来实际的利益。要知道,杨守文将来就算是归宗认祖回到了杨家,但却是郑家第一个站出来,给予了帮助。

“文宣大哥,实在抱歉,你搬来这么久,我才上门拜会。”

在客厅里,郑镜思显得很谦逊。

杨承烈忙摆手,苦笑道:“廿九郎休要说这话,实在是我没有出息,不得已前来投奔。”

“诶,文宣大哥说得甚话?

什么投奔不投奔,咱们可是一家人呢!我至今犹记得,当年三姐手把手教我千字文的场景。只可惜……文宣大哥你也是,就算当时杨家把你们赶走,又何必跑去昌平隐姓埋名?我与十九郎在,怎地也能给些关照,又何苦去做那劳什子县尉。

去年若不是十九郎告诉我,我都不知道……你说你,怎能让大郎陷入那种险境?”

郑镜思说的,是万岁通天元年契丹人的那场叛乱。

当时杨承烈在‘王贺’的指挥下,率领民壮守住了城池。可那一战的凶险,丝毫不逊色于去年的昌平之战。唯一不同的,就是当时有‘王贺’居中运筹帷幄。

也正是那场战争,促使的杨承烈下定决心,去和郑灵芝联络。

他本来是打算等杨守文为爷爷杨大方守孝期满后,就把杨守文送去荥阳,让郑灵芝照顾。

不过,这人算不如天算,谁又能想到……

“对了,怎不见大郎呢?”

郑镜思和杨承烈寒暄了几句,就把话题转移到了杨守文的身上。

他笑道:“昨日如果不是大郎,咱们郑家真的是要被那潘家扫的颜面无存。文宣大哥昨天是没有看到,大郎当时是何等的风采,只让我联想到当年三姐的风华。”

杨承烈连忙道:“那孩子不过是仗着小聪明罢了。

我也是今天出门才听说了此事,没想到他居然把我与你三姐当年事情也给宣扬了出去。刚才我还在责备他!如此张狂,并非好事。这不,他一生气,就躲在楼里不肯出来。”

杨承烈没有说杨守文在写东西,但听上去,似乎更为可信。

郑镜思听罢,忍不住哈哈大笑,“这就是文宣大哥不对了,大郎这哪是张狂,这是给咱郑家增了脸面。若是三姐在,一定会非常开心,那会似你这样,还要责备?”

屋外,传来了一阵喧哗声。

上一篇:中国道士的二战 下一篇:宋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