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农家老太后(70)

作者: 黄柏山人 阅读记录

先由负责农事的官员在众人的见证下,仗量好一亩地的面积后,才会正式开挖,以便获得最精准的产量。

在红薯地外围的一排看护人员暂住的屋子里,陈凤琪雇来的妇人们,正在临时堆砌的灶上烧水、熬粥以及蒸红薯。

既然是来参加红薯采收大会,就不能不让这些人尝尝味,所以部分被实在‘不小心’给挖伤到的红薯,都在称过重,给参观的众人确认过后,被送到厨房这边当午餐。

人多力量大,第一亩地的红薯很快就被采收完,产量也被迅速统计出来,一千五百八十多斤。

这是由巡抚大人亲自点选出的第一块地,是在众官员与社会名流的注视下,从一株株红薯藤的根部挖出,出土时大多都还连在根上,就算从根上断下,也有新鲜的断面能对得上。

在场所有人,都不敢昧着良心说,这个亩产将近十六石的产量有弄虚作假的嫌疑。

第一亩的产量就已超过邸报上曾提及的最高产量上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废太子那边为求稳,不仅没有虚报产量,还尽量往低了报,或者是是在不同地域,这个产量还能增加。

齐文义满面惊色的对玄隐先生拱手道。

“先生实乃高人,竟能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种出如此高产的红薯,实在令人钦佩。”

玄隐先生已经过了为这产量感到震惊的激动时刻,即便此刻亲眼确认这一产量,仍然能让他感到十分欣喜,他的情绪却很淡定,透着一切理该如此的高人风范。

“主要还是这些种薯难得,要不然,我们可没机会感受这丰收的喜悦,我们还是接着挖吧,看看这三十多亩红薯的产量都有多少。”

“为了能种好这块地,东家与书院里的师生都很用心,砖瓦作坊的草木灰,以及庄里各处的肥料,都是成车的往这边运,施肥更足,想必也是能使红薯高产的原因之一。”

虽然没有明提,但是这些种薯的来历,所有人心里都有数,玄隐先生话中透露出的意思不言而喻,他也不敢居首功,首功当然是在种薯,也就是‘送他’这些种薯的人身上。

有了他的这番当众表态,就算有人想要模糊重点,以这片红薯地的产量更高为借口,将种出高产红薯的功劳往玄隐先生与南江书院身上攀扯,弱化另外一边的功劳,也没有突破口。

第三十四章 通天之道

由于人手实在充足, 三十多亩地的红薯,仅花半天时间,就已彻底采挖完,陈凤琪直接安排人手在现场为与会众人准备一顿宴席。

虽然桌椅都是直接摆在田野上, 早前就已搭建好的棚子内, 看着相当简陋, 却让那些与会宾客感到颇为新奇。

能品尝到他们在现场看着采收的这高产作物红薯,就能弥补宴席上没有什么珍馐佳肴的缺点。

更何况那些看着很平常的鸡鸭鱼肉,在经过并不平常的做法料理后, 味道说是让人回味无穷也不为过,让所有人都能从中吃出主家的用心与诚意。

经过反复核验,最后确定的平均亩产高达十五石的收成,让这场红薯采收大会圆结束,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前提下, 成功让所有与会人员都感到与有荣焉,也分别为县志、府志等官方资料, 添上一笔浓墨重彩的一笔记录。

十几棵结的红薯数量最多, 或是个头最大,份量最重的单株红薯, 被完整挖出后, 交由齐巡抚大张旗鼓的带走。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由所有与会人员签名按手印,确认高台县南江书院的这片红薯地产量的文书,也被齐巡抚珍而重之收好。

虽然发现红薯, 并在华夏大培养出此等高产作物的首功,已经有主,但是对于齐巡抚、湖州知府及高台县令而言, 经此一事,他们仍能从中分点肉沫,或是喝口汤。

因为从政治立场上讲,他们原本就与那位废太子多少有些瓜葛,只是他们是在野的地方大员,老皇上虽已年迈,仍然是皇上,他不愿意动地方,就算有人觊觎南安这片富饶之域,也无可奈何。

对于这些,高显心里最清楚,玄隐先生当然也知道,包括对废太子的品性与能力,玄隐先生也很了解,这才是他愿意淌这浑水的主要原因。

也正因知道这是在帮废太子解困,这场红薯采收大会的举办,才能进行得如此迅速与顺利,从齐巡抚到湖州知府,都很配合。

享用完一场别开生面,意义却很非凡的宴席,官方人员带着大队官兵押运走三万斤红薯,红薯地这边,还剩下两万多万斤。

南江书院的近四百百一期学生,每人二十五斤,二期新生每人十斤,近五十位先生和百余名书院工作人员,都有三十到五十斤,是早就有言在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