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农家老太后(53)

作者: 黄柏山人 阅读记录

倒也没有什么不服,或是失望,毕竟能种出平均亩产达到十一石的高产作物,已经足以让人名扬天下,给他们创造最有利的翻身机会。

“因为我这边的草木灰施得多,而且我早说过,种这东西,实在没必要太过精心,地也不用多好。”

“您别看我这地种植其它作物,是产出特别低的劣等地,可是这种沙地最适合用来种根茎类作物,一年可以种两季,我们是夏天种,还可以在春天种。”

高显认真记下这些种植要点,对陈凤琪的倾囊相授,十分感谢。

“不管怎样,您这次真是帮了大忙,他们都十分感谢您。”

陈凤琪无所谓的摆摆手道。

“我们之间,这种您谢我,我谢您的话,就不用说了,反正我就一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要让人打扰李家庄的平静,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高显对她的性格早就有所了解,当然知道这些都是陈凤琪的肺腑之言。

“别的不敢说,对于这一点,老夫一定能保证。”

这李家庄与南江书院,都是由他结合对方的规划,亲自从无到有,一点点创建起来的,真要论起来,高显对这里的一切的感情,不说比对方深,至少不会比对方浅。

“我现在唯一担忧的,就是不知您推荐的那位玄隐先生,能否适应我们南江书院中的这一切。”

虽然高显没有直接说出来,陈凤琪已从对方有意告诉她的消息中,听出对方的谋划若是顺利,可能会在不久之后离开的话音。

而高显亲自为书院引荐的那位誉满天下的名士,就是他为自己即将离去而预备的接班人。

“太太不用担心,玄隐先生是位真正淡泊名利,热爱自由,崇尚自然的贤士,绝非那等沽名钓誉之辈可比,他的思想非常开明。”

这也正是隐居乡野的玄隐先生,听他简单介绍过书院里的情况后,答应来书院走一趟的原因。

陈凤琪听到这话,更加忍不住担忧。

“高叔,问题是我们书院的最具特色的风格,就是不给学生自由,强迫他们的一切,都要按照书院的规则来。”

她这话固然有些夸张,可是在陈凤琪看来,这绝对不是冤枉,因为她从一开始为书院制定规则时,参照的就是后世的军/事管理风格。

因为陈凤琪决定开设南江书院,既没有开善堂的打算,也没有兼济天下的想法,就是为了方便培养她的孙子、孙女,再顺便为李家庄聚集一下人气,带动一下这片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已。

当然,身为一个负责任的人,陈凤琪可以不在乎书院里的学生能否考上功名,却希望那些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长处,学到一身实用的本事。

在离开书院后,可以找到一份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工作,才算是书院与学生之间相互成全的双赢。

高显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的着眼点与陈凤琪截然不同。

“太太心慈,才会认为书院对学生管理严苛,没给他们自由,可是书院强迫他们运动,是为强健他们的身体。”

“让学生参加劳作,为他们开设那些实用课程,都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谋生技能,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在帮他们争取获得自由的机会?连我这俗人都能明白的事,玄隐先生肯定也会认可”

没有谋生技能的人,一辈子碌碌无为,连生存都很艰难,又何来自由可言。

若是从前的高显,虽然隐于人后,谋的也是庙堂江湖,将这世间一切都视为自己的棋子,他肯定领悟不到这一点。

可是跟在陈凤琪身边的五年多,虽然对方从不会在嘴上讲什么,却能让他对她的各种言行中,受益颇多。

就算没有向上敬献高产作物的这一不世之功,高显也有信心实现自己的谋划,只是有了这么一件事,不仅让许多事都变得简单起来,还大大缩短了这个时间,也将他离开的日子大幅提前。

第二十六章 不像读书人

等到何柳等人收拾好那些以采样之名挖出的两三百斤红薯后, 陈凤琪抛开一切思虑,心情很好的邀请三个学生一起去大宅品尝红薯。

虽然有些迟疑,但是心中对这红薯的好奇与期待,到底还是成功压过所有顾虑, 所以常锦州三人都没有拒绝, 直接坐上拉红薯的骡车, 打算跟着一起回东家大宅。

没有人知道,穿着打扮十分普通的玄隐先生,其实已经提前抵达南江书院, 比他与高显约定的时间,足足提早半个多月。

苏庆安他们乘坐的马车还没正式抵达南江书院,就在一个路口被拦住,一位身穿深蓝色短打的少年抱着书册解释道。

“抱歉,为防止再次堵车, 所有前去书院的车马,但凡需要在此等候, 都需按照指引, 统一停靠在这边的空地上,来客可以先在这里登记签名领对牌, 以免出现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