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念去去千载姻波(128)

作者: 千墨云书 阅读记录

老艄公神情激动,颇为自豪地告诉二人,此山便是花山,是骆越族人的圣山。

二人见天色已晚,便寻了个相对较大的客栈住下。收拾妥当,到大堂割了三斤热热的卤牛肉,一壶本地玉米酒,及一大砵玉米粥,慢慢吃喝起来。又见络绎不绝有人进来,且大都是越人,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去看明日的祭祀,或许运气好能碰上芈娘。

翌日,二人起个大早,到了花山正对面隔着明江的一片开阔地,周围已是人山人海,他们挤进人群,好不容易寻得一个空隙坐了下来,张目四顾,便见在花山脚下的江面上搭起了一座巨大的竹祭台,祭台背景便是整幅花山壁画,若丹被这幅巨型实景图惊得张着小嘴久久合不起来,那什么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印象实景演出的《印象三姐》,与此相比实乃芝麻比西瓜。

二人因所处位置于花山正对面,比起昨日在江上乘船掠过看得更为清楚。

便见花山的整座峭崖,用赤红色的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或人或兽或物件的图像,图像主要以人像为主,间或有动物和铜鼓、刀剑、太阳等器物。

人像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正面人像两手高举、两脚叉开成立马式,侧面人像两手平伸、两腿微蹲成跳跃式,既像练兵习武,又如狂舞欢歌;人物形态约有三种:一种头颈不分,手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两腿叉开平蹲,高约三尺,无佩剑。另一种头上有倒八字形饰物,手脚姿态与前一种人像相似,腰间佩长刀。还有一种双手斜伸向上,宽胸狭腰,腰部以下为喇叭形,似身着衣裙,间有头插羽毛者;最大的一个人像,高约丈余,头插雉尾,手执匕首,身挂腰刀,腿跨骏马,极其威武雄壮。若丹猜是首领,其前后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跃、有的骑兽、有的挥刀、有的持盾,姿态各异,生动热烈。

最令人叹为观止之处,不知先人用的是何种颜料,虽经历了风吹日晒雨淋,壁画的颜色仍旧鲜艳如初,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如斧劈刀削般的高耸险峻的崖壁上,这些图像是如何画上去的?

若丹看了一会壁画,再看祭台,见祭台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各类铜鼓,在最显眼之处立着一根高大的花岗岩石柱,上刻着图腾,这是一条团龙图案,龙的身子较短,弯曲呈“6”字形,大大的头部神态可掬,用两个小“S”形的图案作为龙爪,支撑着整个身子,极是活泼可爱。

若丹目不暇接,再看凡尘,他日常静如止水的脸上也展现出丝丝惊奇。

三声铜鼓响过,插着各色大小长短羽毛的各部落头人在祭台上落座,其中一个头上插着九根白色长羽毛、肤色黝黑发亮,庄严持重的高大汉子坐于正中,若丹猜想此位应是骆越部落的大头领。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人看热闹,二人正看得新鲜,祭祀仪式已然开始。

先是一阵急骤的铜鼓声夹杂着鞭炮声响彻山野,此是开场。然后由师公主持祭祀仪式,师公戴“相”,即带着面具,随鼓声边舞边唱。

若丹听得一知半解,但也猜得出不外是求神保佑全族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丁口兴旺、社稷太平之类。

她饶有兴致地看着师公且歌且舞,却意外发现,师公所带的面具、造型、头饰、法器乃至舞姿等等,与作为祭台背景的壁画上的人物造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师公所带的“相”,与壁画中人物所戴的全蒙脸、三只眼或四只眼的面具相同;师公所使用的道具,与壁画中许多图像符号类似;师公所持刀、剑等法器,与壁画上首领人物所佩的带环匕首一致;师公的舞姿,与壁画上的人物造型一模一样,最典型的当属蹲档式双臂屈肘上举的蛙式造型,壁画上无数的人物大多是这个造型,特别是高高在上的正身人像更是如此。

若丹恍然大悟,忍不住去扯凡尘手臂嘀咕道:“原来壁画上的图画是祭祀的舞蹈哦。”

凡尘却不赞同:“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若丹白他一眼:“说人话。”

凡尘笑笑解释:“此句出自庄周《庄子。齐物论》,意即在此是对的,在彼是错的,事物均存相对性。”

圆月高挂中天,祭台上的活动刚告结束,人潮便哗哗地退到河岸两旁的山坡上,自动围成多个圆圈开始山歌对唱,清越高昂的歌声穿透夜幕,在河水及群山之间悠然回响。

据说祭拜布洛陀的系列活动将不间歇地持续进行三昼夜,若丹乐得拽着凡尘在人堆里四处瞎混,想当年作为晨旖除了应试便是应试,而作为若丹又得谨守古规,何时能如此任性撒野?凡尘看着孩子般活泼的若丹,眼神极尽宠溺简直能滴出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