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旧事(223)+番外

说完赶快转头看了看儿子,看到这小家伙四仰八叉的躺着睡觉,心里也放心了不少,“妹妹,嫂子这也是赶鸭子上架啊,你也知道,老太太和二太太为了宝玉的事儿,斗法了那么久,到如今谁都不肯退后一步。”

林黛玉私下觉得,自家跟贾家平日里当亲戚往来就行,帮着说亲这样的事儿,还是算了吧。“你也知道,我这身子骨不好,也不出门交际,加上年轻脸皮薄,认识的闺秀们如今都有人家了,还有就是我们家信儿太小,我也不好出门奔波,这事儿我留意着,两家结成秦晋之好,那是要看缘分的,你们家也各处托人看看,说不定二哥哥的缘分就来了。”

王熙凤知道她的意思,也不强求,左右她也只是为了面子上好看才跑这一趟的。

来这儿的目的说了,这会儿就说的是闲话了,王熙凤是个泼辣的人,也不讲究那么多,直接问“怎么没看到你们家爷啊,我们芳儿少不得要去拜见一遭,别不是为了省下表礼就不见了。”

林黛玉拿帕子捂着嘴,“没少了你们家的表礼,你也是,不吃亏。我家四爷跟着皇上去祭天了,这会是真不在家,在家了,必定是让芳儿去见他的。”

王熙凤最近也听说了这件事,荣国府里私下里传的更是沸沸扬扬,听说二老爷好久没出门了,说是要检查宝玉的功课,平儿私下里跟王熙凤说“怕丢人,人家要是问,‘各个公府都跟着祭天去了,怎么不见政公也去啊。’到时候二老爷没脸见人。”王熙凤深以为然。

“你们四爷又不是勋贵,承恩公的爵位在亲家老爷身上呢,哦,想必是随王伴驾的美差。”

林黛玉想了想,“确实是美差,听说他是挑着谷物跟着去的,那两筐谷物是祭品。”

王熙凤一听来精神了,“不是骑马或者坐车去吗?你们四爷是文官,少不得有他的轿子,再不济,也有马车。”

“这次是效仿古人,除了皇上有车架,就是七王子和九皇子,两个人也要担着花篮跟着走。别说我们爷了,他挑着两担子谷物,我听说珹表哥挑着两筐土,从出了京城开始步行,一直走到地方,要走七八天呢。”

王熙凤更来劲了,“活了这么多年,还没听过这种古礼呢,听说我娘家当年接驾,那也是赫赫扬扬,但是跟这个一比,就微不足道了,难道朝廷里面的老爷们都是靠着两条腿去的。”

“嗯”林黛玉也不知道是从哪儿翻出来的古礼,受罪是肯定的,但是想着自己丈夫年轻,身子骨也硬实,心里其实没太大的担心。“我特意问了,凡是勋贵家,家主和少家主都去,朝廷里面,派遣下来的活儿是最尊贵的,比如珹表哥,他挑的是两筐土,一筐是甘州快马送来的,一筐是益州送来的,听说其他家的人也有人出来担土,但是没多少人,天下一州一筐土,祭天的时候,这些土倒在大鼎里面,皇上会把一把剑插在上面。其他的,要么担着祭品,要么担着祭器,没接到礼部派遣的,只能担着粮草,比担着祭品更累。那些年纪大的,就跟在后面,谁跟不上,直接夺了爵位。说是不敬天地。”

王熙凤听的心花怒放,心生羡慕,“哎呀呀,我要是个男子,也去挑着担子,这就是恩典。”

和天下父母一样,自己没达到的高度,总是希望后代能攀登,说完看了看睡成小猪的贾芳,“我们家二爷你也知道,这辈子难有这个荣耀了,还是要看芳哥儿。”

外边的世界再精彩,后宅妇人们也无法经历,王熙凤把话题拉回来,“你不知道,我生他的时候,真是一条命差点都没了。家里的婆子们不称手,让给我煮一碗汤,谁知道放错了药材,我本来是想着把人赶出去呢,二太太劝我给哥儿积福。”

林黛玉一听,就知道她意有所指,不接话,也没其他表情,就当自己听不懂。

王熙凤一看对方不接话,立即换了话题,“不过有件事要求妹妹,你是一定要答应我。我听说,林姑父的同门,一位姓姚的老先生在京城定居了,开门收徒。都说他有本事。日后芳儿长大了,林妹妹也帮忙写一封荐书,能拜到姚先生的门下,也是芳儿的福气。”

林黛玉一听就答应了,子弟读书上进这是好事儿,总比其他的来的方便,就是一块朽木,只要有心,也能比不读书的人明道理知进退,当下一口答应“琏二嫂子放心,只要姚先生还收徒,这封信我必定会写,让我们家四爷带着芳儿亲自上门。”

王熙凤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算是放下,他们夫妻从儿子一出生就开始谋划这件事儿,找个大儒给儿子当师傅,督促着他上进,最差也和贾琮一样,有本事混个大官,没本事混个小吏,总能顶起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