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妃不梳妆(236)

作者: 风里话 阅读记录

永康十三年暮春,临漳之地一如既往地杏雨梨云,春深似海。

只是,从去岁年尾,便陆续有一些南边的人跑入这座城中。数量不多,小半年里零零总总不过千人。

七成左右不算狼狈,或举家搬迁到此,或投奔亲戚而来;有三成稍显贫难,或混在桥底街头,或与乞丐为伍。

魏珣在紫英殿听得属臣回禀,原本轻叩案面的折扇慢慢停下,面色亦有些发沉。

明显这些人是因战乱之故而来,南北相距千里,千人入临漳,那还有多少人是死在途中?

而他目光落在左侧一封千机阁送回的密信上,五国联军举兵进犯大汤山,果然还是明镜手笔。

梁国国中因着国君驾崩,已经乱做一团。即便有传位诏书于明镜,宗亲权贵各派间亦无人相信。本来自明素女君亡故后,丢了传位的金印,便是谁也不服谁。不过是明铧和明镜因战功之故勉强扶了老国君上去。如今世事多变,各派心怀鬼胎。便提出唯金印认主,或以开疆拓土之功,方认新主。

故而明镜方才故技重施。

只是今朝的大魏天家兄弟未必还能如上次般和好,哪怕是表面的和好。

魏珣合了合眼,起身去了书房,不由自主又开始研究大汤山的沙盘图。

而这一日,正逢十五,杜若便同往常般,带着七七往小汤山庙宇进香。

庙中了悟大师,十多年前得杜若刀斧胁身后,竟又悟出一层佛法,即:我执,为众生苦。

“大师不执,众生皆乐。”杜若笑道。

“非贫僧所为,实乃那一人,已从爱一人到了爱天下。”大师双手合十,“当是小妇人的缘法,助他得了来世。”

杜若笑靥胜过春日百花,亦双手合十虔诚叩拜。

身后,有人步履沉缓而来,朝着佛像静静躬身叩首。

“阿蘅,你终于来了。”

声音落下,杜若只觉一声闷雷在自己耳畔炸开。她本能地拉过七七,护在怀中。片刻,方才站起转过身来。

她看见面前的妇人,身上一身衣衫,是她再熟悉不过的模样。

金丝软烟罗为面,衣襟袖口以赤金莲花图为衬。是九年前中秋节的一晚,她熬夜所制。

是为诀别衣。

“大长公主驾临临漳,不知所谓何事?”杜若开门见山。

荣昌望着她,片刻才从那句“大长公主”中回过神,笑了笑道,“如今世人皆求佛,我来,求一求你。”

第101章 . 母女 她不是姑祖母,是外祖母。

杜若今岁二十八岁, 即将而立之年。

她拼命回忆着过往的岁月,同荣昌相处的岁月。

可分为两段,七岁前, 和七岁后。

七岁前, 荣昌对她笑过, 给她喂过饭,讲过故事, 抚摸过她的额头面颊, 喊“阿蘅”二字带着温度。只是七岁前太小了,又那么久远, 即便杜若想要想的清晰些,也实在模糊得紧。而七岁至今,杜若不敢想, 想起来她都依旧会忍不住颤抖。

总是那两副画面, 幽暗无光的静室,和那年春天公主府二楼的台阶。

杜若望着眼前即将花甲之年的人,虽还是发髻高挽,严妆端丽, 但到底现出了岁月的痕迹, 华发参半,眼角皱纹深刻,眼中更是有着无尽的疲惫。

时光催人老, 自己不也白了一半的发吗?而明明自己还不到三十岁。

荣昌见杜若久不说话, 只伸手欲扶上她发髻。杜若护着七七, 往后退了一步。

“不许靠近我娘亲!”七七一贯敏感,见杜若后退,便觉来者不善。只张开一双小手臂, 护在杜若身前,“你是公主,邺都才有公主,定不是好人。”

荣昌未料一个垂髫稚子竟能如此聪慧地护母,不由心下吃惊,一时语塞。又或许隔辈亲昵,两人身上毕竟留着部分相同的血,莫名便多了三分怜爱。

只抬手摸上孩子面庞,“本殿……我是你外……”

“这是大长公主,你父亲的姑母,你的姑祖母。”杜若将七七拉回,拢在身畔。

七七瞧了眼荣昌,没再说话,只乖顺地贴着杜若。

荣昌将目光重新落在杜若身上,顿了顿方开口,“阿蘅,你、竟有这般多白发。”

杜若愣了愣,突然便有了些恼意,却还是笑道,“许比大长公主还要多些。”

“妾身这发,初时自是因为殿下。后来么……”

“后来大抵因为各种心伤哀思,左右也有大长公主的一份恩赐。”

话音落下,她也不再言语,只蹲下身去,单手抱起七七欲要离开。即便她知道,今时今日,又是在临漳之地,荣昌已经伤害不了她什么。可是面对着荣昌,她还是从心底觉得恐慌。她能熬过静室无光的恐惧,但她受不住从台阶滚下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