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将(370)

燕王逼着亲舅舅来求他,勉为其难地答应,劝说崔家主暂时偃旗息鼓,暂避锋芒。

而他们这边一退,主张变法的官员们势头立时便大涨,燕王趁机定下几条新法,并且迅速公诸于世,还在有朝臣反驳时,表示他同意之举乃是为了转移百姓注意,免得百姓们对裴君中毒一事耿耿于怀。

这一切缓慢进行,距离裴君入狱已经过去月余,每日都有裴君不行了的新说法,而且是递进的说辞,监狱外所有人都相信,裴君是真的生命垂危。

突厥的暗探将消息传回突厥,突厥汗王欣喜之余,也对近臣唏嘘:“她是个强大的敌人,可惜汉人向来最爱勾心斗角,倒是替我们亲自折了大邺一臂。”

就是敌人,也对强大的对手心存敬意。

突厥今年有旱情,边境早就有异动,如今得知裴君命若悬丝,深恐错失良机,突厥汗王当即便下令,突厥大军攻入大邺。

大邺兵强马壮,也确实准备充分,镇守边关的镇北侯得到线报,第一时间便整军,准备迎敌。

战报八百里加急送入京中,京中一下子被拉入到当年突厥入侵大邺时的恐慌之中。

即便后来朝廷宣告大邺兵强马壮,不会如当年一般,朝中上下依旧惶惶不安,越发在意裴君的安危。

裴君适时转好,引导朝中舆论,为她重新归朝进行铺垫。

第147章 道别

裴君从来不会天真地以为, 一切都会顺利地按照她预料的那般顺利进行。

她谋划一件事时,通常会预设很多有可能发生的走向,反复推敲, 就像这次她入狱,突厥再次集结大军南下, 都没有出乎她的意料。

事实上, 外族一直觊觎中原的富饶, 数百年间中原和突厥爆发过数次大战, 而战争,百姓首当其冲饱受战乱之苦。

裴君一直知道突厥和大邺终有一日会再起战火,只是时间的问题。明帝以及朝中一部分有识之士,也都时刻准备着。

北境边军的这几年打造的兵强马壮,突厥入侵, 大邺绝不会再像上一次那般溃不成军。

裴君趁着民心惶惶之时, 谨慎地算计着世人的心, 操控舆论, 教世人抵触之心日降,大邺的百姓也如她所期望那般相信:只要有裴将军在, 一定不会让任何人践踏大邺的疆土。

随着两军对垒越发焦灼,各地百姓纷纷请愿,希望明帝赦免裴将军, 希望她能够重回大邺军, 再次为大邺带来胜利之音。

民间呼声越来越高,然朝堂上并不平静,针锋相对丝毫不让,有些人,不懂战场, 却极擅长争权夺利、指点江山。

他们极力压制裴君,归根结底,是裴君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裴君以寒门之身功勋卓著,偏又太过年轻,前程广阔,只要她立在朝堂之上,所有年轻的子弟都会黯然失色。

而金吾卫肆意抓捕拷问官员,即便有些人对其中的门道心知肚明,可这把剑没有握在他们手中,他们自然不能容忍重剑悬于头上。

裴君还如此不识时务地妄图变法,再加上女子之身,不止是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还触犯了男人的利益。

裴君的政敌们也都看得出,大邺对阵突厥,并非没有胜算,自然不愿意再送军功到裴君手中,是以越发激烈地反扑。

裴君稳坐在御史台监狱之中,冷眼看着这一切,冷静地作出更周详的安排,耐心地等待。

道不同不相为谋,裴君自有同道之人。

明帝的帝王之路已至末途,壮志未酬,还有如燕王、鲁肇、谢涟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正值壮年,意气风发。

他们不甘心短短几十载,耽于一时的享乐和满足,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一生虚度。

他们的野心,并非只是变法,只是抵御突厥,他们要为大邺开盛世,要四海升平,要国威赫赫再无人敢犯。

裴君不否认她的所作所为有排除异己的嫌疑,不否认她使了手段,但她费尽心机折腾,绝非是要狭隘地与某一阶层或是男权为敌。

机遇可遇不可求,时不再来,她要的是彻底没有后顾之忧,要重新掌军,剑指突厥,永绝后患,保大邺百年太平。

她是裴君,就是有这个自信,超越性别之分,向世人豪气干云地宣告:“舍我其谁?”

然而……

裴君先等到了明帝令鲁肇和郝得志等出征御敌的旨意,没有她。

这是她预设过但是极不希望出现的结果,守卫告诉她的那一刻,裴君面上毫无波澜,只是默默地转过身,然背在身后的手紧紧攥成拳。

夜里,御史台监狱亲临贵客。

裴君坐在方桌边,目不转睛地盯着蜡烛上微微跳动的火苗,对来人置之不理,浑身都透着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