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为古玩界大佬的那些年(307)

作者: 檀幽筑梦 阅读记录

震惊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克制的激动,胸口满满涨涨的,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十几年来,他一次又一次满怀憧憬的确认,却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但是这一次,邱老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

好不容易将激动的心情平复下来,他知道不能操之过急。

这可是足以震惊整个古玩界的大新闻,同时也是文物修复行业千载难逢的好消息,其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然而云舟实在太年轻了,而且和冯大师没有任何交集。

在冯大师去世的时候,云舟才十岁,一个小孩子不可能继承这么高深的技艺。

或许与冯老的徒弟有交集?

邱老猜测着。

可是听说冯老的两个徒弟包括他的子女都没有得到传承,否则这项技艺也不会失传了。

一切都是那么匪夷所思。

若非见到实物,邱老本人亦不会相信,更遑论其他人。

这样贸然宣扬出去,不仅不会被认可,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况且,他也要看看对方的技艺究竟高超到何种程度。

要知道修复一件单色釉瓷器、和修复一件画工复杂的粉彩瓷器,难度完全不同。

邱老心中有事,好几次都想去找云舟,他记得青年说过年前会在珍宝阁实习。

然而他在珍宝阁不远处观察过几次,要么就是普通老百姓带了传家宝在排队等待,要么就是开着豪车的老总拿着藏品上门鉴定,生意之火爆令他咋舌。

邱老:……

像这种古玩店不是平时客流很少么?

怎么现在这么多人!

他来了三次,愣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进门。

作为S市前任博物馆馆长,知名的鉴定专家,他总不能和别人一样在后面排队吧?

这太有失身份了。

再者,珍宝阁的生意这么好,掌柜肯定不会放人。

罢了,他还是等年后吧。

**

此时距离过年还有一周,从去年2月份到现在,云舟来珍宝阁实习马上一整年了。

这一年,青年的成长飞速。

鉴定了数以千计的古玩,可以说什么稀奇古怪的物件都上手瞧过了;造假手段也是一样,市面上出现的全都见识过了。

其实见多了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专家不用那些专业的鉴赏工具便能很快得出结论。

因为太熟悉了,只要不是高仿,作假手段一目了然,根本用不上那些器具。

除此之外,对杂项、古籍等以往略显薄弱的品类,也在不断的接触和杜老爷子的教导下变得更为专业。

加上本身理论基础很扎实,目前还没有打过眼,相信以后更不会。

很多嫉妒珍宝阁生意兴隆的同行,每天都在期盼青年因为鉴定失误而被别人闹上门来,名声扫地。

可惜他们等了一年也没有等到,反而看到自家门店拼命拉拢都拉拢不来的贵客接连上门,态度客气不说,一出手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眼都不眨一下。

同行嫉妒得眼珠子都红了。

什么‘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珍宝阁这TMD是天天开张啊!

他们才是真的开不了张,只能骗骗刚入行的新手和不懂古玩的老外,都快倒闭了。

不知不觉间,云舟被人们冠以‘鉴定专家’的名号,再无人敢小瞧这个年仅22岁的青年。

尤其他现在鉴定能力强、还不收费,从不摆专家的架子,众人自然喜欢找他鉴定。

与此同时,他瓷器修复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各个收藏家那里见到了不少从未见过的器型和种类。

而且每件瓷器需要修补的部分各不相同,难度大小不一,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修复手段,效率也提高了近一倍。

云舟每接触一件新的瓷器都会将材料配置和修复的难点记下,这样下次遇到类似的便轻松了很多,不必再费尽心思研究。

加上冯大师对他的指导,关于瓷器修复的笔记已经记了厚厚的五本,按照年代、釉色、纹饰等划分得十分细致,连冯大师看了都惊叹不已。

他忍不住想到,若是他之前留下了手稿,是不是这项技艺便不会失传?

可是华国的传统手艺向来都是口口相传,从来不会有如此全面的记载。

一是独家秘方不便外传,二是讲究徒弟的悟性,不能每次都是师父把饭喂到嘴里。

不过,云舟的情况却完全不同。

这是他自己花心思总结记录的成果,也是每次修复后的一次复盘。

把修复过程中不清晰的、连续试验过多次的部分完整的记录下来,反复查看,弥补薄弱的地方。

那么下次便不用费劲心思调配十余次釉料,基本一两次便会成功,大大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