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山河有异归来无恙(48)

作者: 三多俩正好 阅读记录

说到这吴恙走过来坐到夜初的对面,用手来回拨弄着灯芯。

吴恙叹了口气悠悠的说:“你说咱们是鸿运当头,还是霉运不断,这来京第二天就遇到这些人物。”

夜初看着吴恙良久开口道:“过段日子会临城吧。”

“我何时说过要走?”吴恙坐直身子一本正经的问夜初。

“最晚明年开春,我们就回。”夜初抱起书站起身回自己的房间。

吴恙感到莫名其妙,歪着头望着夜初的背影,眼睛眨了眨,心想什么时候夜初开始替自己做主了?这还是书童吗?自己倒像是他的书童。

第二天吃过早饭,王少庸与吴恙坐马车去了奇济阁。同去的还有王少庸的书童。

奇济阁是城东二里处的一座二层楼阁。本来这里是家书店,后因这里的书全,并且新书先在此售卖,因而聚集了很多的读书人。这里的老板也是爱书之人,经常与前来买书的学子品学论经,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文人学子聚集的地方。这里每日都会有人留下诗文,老板觉得好就会抄录下来,有的甚至会被编纂刻录成书。所以读过点书的都爱往这里跑,一为学习,二是为了将自己的诗文传送出去。当然来的人中也不免沽名钓誉之徒,而且这样的人占了大多数。

他们到时,奇济阁阁内人并不多,但是外面却站了许多人。这些人三三五五的聚在一起。有着布衣的,有穿丝锦的,有拄着拐杖的老人,也有春春正盛的少年。

第一次来,王少庸也不懂这里的规矩和讲究,于是命书童下车打探。一会书童回来说,这奇济阁就是一个书阁,即使想要买书也不让进阁的,只需跟伙计报一下书名,伙计去取来。能进此阁的有两种人,一是要出书的人,二是名士。

吴恙心想真是店大欺客,这买书都不让人进去挑。

书童还说,奇济阁之所以这样有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去年有位寒门学子,在这留下两篇文章,就因为这两篇文章后来入了太常寺任职。所以这才引得全国各地的学子都来这里碰运气。

听到这,吴恙对王少庸说:“何不把你之前做的文章,选两篇留在这里。”

王少庸说:“这样也好,可是这次来文章与纸笔都不曾带。”

“公子,奇济阁也卖笔墨纸砚,小的现在就去买。”书童说着跑去买笔墨纸张。

买来笔墨纸张,王少庸将平日里做的较好的一篇文章默写下来,下了马车亲自交到奇济阁。

吴恙歪在车里,看着外面的人,大热天一个个的穿戴还这样整齐,真是辛苦了。吴恙拖着下巴在想当年遇到的那人与奇济阁是什么关系。看那人的样子并不像是学子大儒,难道是这里的老板?京中开书店的跑去西北边塞狩猎,想想觉得又不可能。

吴恙想得入神,就见王少庸带着一位老者向这边走来。吴恙收了思绪,下车整理衣衫,等那老者走到近处,吴恙躬身行礼。

老者笑脸望着吴恙,拱手说道:“这位就是临城的小先生?”

“晚生正是顾风。”吴恙答道。

“久仰久仰,在下奇济阁老板贺芝阳,今日有幸得见小先生一面,望小先生赏光进阁一叙。”

吴恙一愣,看看王少庸。王少庸笑着冲他点头。也好,正好进去寻寻当年遇到的那位“故人”

吴恙拱手说道:“此乃晚生荣幸。”

贺芝阳做了个请的手势,说道:“请。”

吴恙微微点头,跟着他进了奇济阁。

奇济阁内坐着的人并不多不太多。吴恙目光扫过,人群中并无自己要找的人。

贺芝阳向阁内众人引荐了吴恙与王少庸。互相认识之后,便坐下来聊天。聊的都是国策民生,各家学派经纶。这些东西王少庸有时还会跟着附和几句,但吴恙却完全插不上嘴。吴恙只觉得时间过的好慢,自己好想睡觉。

聊了一会贺芝阳还拿出了几年前,吴恙在王世哲寿宴做的那首词,与众人又品读起来。这些人逐字分析,每个字的意思都剖析的清清楚楚。吴恙第一次知道这首词还有这么多意思。之后还有人问了八子坡剿匪的事。

最后贺芝阳让大家留下墨宝,其他人都乐呵呵的挥毫泼墨,作诗的作诗,写赋的写赋。吴恙提笔半日一字未动。在场的其他人不免面露揶揄之色。

贺芝阳上前问:“小先生为何不动笔?”

能为什么,只因为自己根本写不出来。但这话却不能说出来。

吴恙想了想,尽量保存自己的颜面,笑着说道:“俗话说得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时让晚生刻意去写,确实难为晚生了。”

吴恙说完,四周静了下来。见众人这等反应,吴恙想想自己并没说错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