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婆婆的人生(快穿)(177)+番外

“你也一样。”柳纭娘头也不回。

身后,李秋宁想到什么,急忙出声:“奶,你帮帮我。”

柳纭娘头也不回:“我帮你足够多了,往后你好自为之。”

李秋宁又焦急地喊了几声,柳纭娘都没有搭理。

接下来,父女俩爆发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吵,李老大仗着自己是父亲,寸步不让。李秋宁也不遑多让,甚至彪悍地跑去翻夫妻俩的屋子。一无所获后,又逼问二人银子的去处。

说到底,这是家事,事关几十两银子,外人无论怎么劝,都有点慷他人之慨。所以,没人凑上去讨嫌。

没有人劝,李家院子一直到晚上都没消停下来。

两边寸步不让,最后以李老大关了房门结束。

李秋宁不甘心,但她方才真没找着银子,气得在院子里转圈时,余光瞥见边上的李老三,她勾了勾手指:“三叔,你知道我爹的银子藏在哪儿么?”

李老三还以为有好事,谄媚凑过来听到这话,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这我上哪知道去?”

李秋宁也不失望,道:“你有没有听到什么消息?”

李老三眼神一转:“这个嘛。”他翘了翘脚,脚背上破了个大洞,叹息道:“今年旱了大半个月,地里的苗都干卷叶了。日子不好过啊!”

听到这话,李秋宁秒懂,从怀里掏出一把铜板放在他手中。

李老三压低声音:“银子已经给了那个刘海,听说今天已经放出了十两。本来我不知道的,咱们村里的赖皮狗借了二两……”

听到这话,李秋宁只觉得眼前一黑。

如果早知道银子不在了,她也不会费这半天的劲。

银子落到刘海那样的人手中,基本没有讨回来的可能。李秋宁思量了下,又跑去敲祖母的房门。

柳纭娘注意到了院子里的动静,也不去开门,扬声道:“不管你爹做了什么,都不要来找我。”

李秋宁话还没出口就被堵了回来。

*

那天之后,李家院子里跟唱大戏似的,一直就没消停过。李秋宁手握大笔银子,但她也知道自己势单力薄,年纪又小,从来不敢去镇上找刘海,只在家里找双亲的麻烦。

李老大最近日子过得滋润,家里时常开荤,也经常去镇上的酒楼打牙祭。只除了女儿爱找麻烦。

他嘴上没个把门的,与刘海喝酒时,还把这件烦心事说了出来。

“闺女不听话,嫁出去就行了。”

李老大已经微醺,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我帮她定了何家,结果她自己跑去退了,这丫头主意大得很,我根本就管不住。”

刘海算是在镇上放利钱最多的人,他平时喜好结交友人,认识的人挺多。他酒量大,这会儿李老大已喝醉,他却还清醒着。

他能混成这样,脑子自然机灵,心下一转,笑着问:“李兄弟,听你的意思,你那女儿私底下还攒了不少银子不肯给你?”

“可不是么!”说起这个,李老大很生气,拍了下桌子:“那个死丫头,要是愿意把所有的银子给我,我至少有六七十两。到时候每个月六两,哪里不好?”

刘海心下激动,压低声音:“我有法子。”

李老大半信半疑,他如今每个月不干活,净二两的纯利,如果银子足够多,利钱也能更多。由奢入俭难,李老大已经过不了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当即想也不想就凑了过去。

无论行不行,总要试一试。

另一边,柳纭娘发现李秋宁最近老往外跑。

当然了,这丫头向来不爱在家,不同的是,以前她都是往山上跑,最近却往镇上。

“秋宁去了隔壁镇上,我当时还以为自己看错了。”说话的,是李家隔房的小媳妇,娘家在隔壁镇,她一脸不解:“按理来说,咱们白山镇比隔壁镇好太多了,那边的人还往我们这边来赶集呢。她去那边……”

小媳妇孔氏到这里来告诉本家婶婶这件事,其实是深思熟虑过的。

像这种事,一个弄不好,就会落下一个搬弄是非的名声。但若是不说,她心里不安。

李秋宁一个姑娘家,悄悄往隔壁镇跑,总不能是去绣花吧?

在孔氏看来,这丫头不要何家的亲事,八成是有了心上人。现在又跑去隔壁镇,搞不好那心上人就住在那边。

隔壁镇上少水,每年粮食都减产。遇上干旱,更是别想有收成。里面的姑娘都想往外嫁,好多人打光棍,甚至是一家好几个光棍……她怕这丫头被人骗。

如果是一场乌龙自然是好,如果是真的有这么个人诓骗小姑娘,长辈知道了,应该还能阻止一二。

“婶儿,你还是问一问,但千万别说是我告诉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