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古代搞种田(156)+番外

作者: 水青冈 阅读记录

又一年春天来了。

酒厂逐渐进入正轨,每一个流程都有专人看管,决明一下子清闲起来。

想到去年答应王二狗开春要带他下地,把鼓捣出的玻璃配方塞给江锦年,决明挽起袖子,带王二狗去城外的农田里。

如今一早一晚尚且寒冷,地里多数是冬小麦,越过冬的小麦还未抽穗,看上去矮矮的绿油油一片。

空地上,勤快的农民已经开始翻土,过不了几日便可以种新的作物。

决明先带王二狗去地里走走,王二狗在洪灾前跟着二叔下过地,对地里的事略知一二,决明先带他踩了点,回城去捣鼓玻璃的事。

之前做酒精计的时候,决明不得不想法烧玻璃,自己垒窑,自己找料烧,由于没有经验,碰了一鼻子灰,烧坏无数个窑,才勉强烧出一点玻璃液。

决明花钱找了个吹糖的师傅吹玻璃,吹了十几次才成功。

烧玻璃的方法交给江锦年,江锦年比决明更好奇,只是他经验更不足,比葫芦画瓢屡屡失败,只能找决明问问详细做法。

决明从酒厂出去,再去麦地,最后去找江锦年。

好不容易得空去找决明,李修戎连着扑空了三次,无奈,只能捎口信说改日再去找决明。

而决明,拒绝了江锦年提供的襻膊,脱下外层棉袍系在腰上,只穿一声中衣,挽起袖子开始和泥。

“先造个小的,等调出来再造大的。”决明说着,将和好的泥盘成一条,放在挖好的坑洞上,他造的窑是一个小窑,最初实验不需要那么大的窑,费柴火也废人力。

江锦年就守在一边看着,决明盘好一条后,等底座干的差不多,再往上面盘其他的软土,盘成一个高高的窑洞。

过了几天,窑彻底干透后,江锦年拿来一口厚厚的小铁锅,决明捧着看了看,还是生铁,没办法,这个时代铁制品很贵。

决明想了一下,为什么他来的时候铁制品已经在镇上流通了?不应当。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很快他捧着迷你小铁锅塞进窑里,先烧了一堆贝壳,贝壳烧透后捣碎便成了石灰,称好石灰和苏打晶块,再放入石英石,简陋的玻璃材料就准备好了。

在窑底下填火,烧透后用夹子夹出铁锅,铁锅跟着玻璃液体一起烧了这么久,发红发烫。

小心的把玻璃液倒在铁板上,用一根空心铁棍卷起来揉一揉,决明举起来给身后站着的吹糖师傅。

师傅便知道自己的苦差来了,对着又长又粗的空心铁棍卯足劲吹,吹得脸发红头发涨,决明在那边隔着厚厚的粗布揉着半凝固的玻璃,揉成一个瓶子状的,最后切下来,慢慢放凉。

做出来的玻璃瓶通体碧绿,内里含着无数不明杂质,看上去无比怪异。

江锦年却十分欣喜,等玻璃瓶凉透后,抱着玻璃瓶啧啧称奇,等决明打磨一下瓶口瓶身后,围观的一圈人十分震惊。

决明说:“这个跟瓷器一样,容易碎,碎片极为锋利,易割伤人。”

说白了就是好看点的瓷器,决明更喜欢窑烧的瓷瓶。

乐过之后,江锦年抿着嘴,脸上少见地浮出一丝凝重,“决明,这个玻璃只能交给宫里才能量产。”

决明点头,“我知道,全凭你的主意。”

“还有那个贝壳灰。”江锦年问:“当真能拿来建造房子?”

决明拍拍胸口,打包票说:“当真,还有水泥,只是我不记得怎么弄了,只记得有石灰石。”

“不如你把想到的写下来,一并交给宫里的匠人研究?”江锦年试探着建议,心中成算却不大。

毕竟这三样东西一旦研制出来,整个宋朝或许会因它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决明可以利用它来赚取许多银子。

而决明沉吟片刻后,点点头,直接问江锦年要了纸笔,趴在钟信背上把自己想到的写在纸上。

倒不是他大方,拱手把把花花的银子送给别人,而是材料太难收集,可替代的不多,想要制作出高品质的东西来,还是要靠皇家。

百官之中,有专门负责这些的,只要给他们指明一个方向,他们便能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将事情做的尽善尽美。

古代人剿丝纺布,织出的布密度堪比降落伞,决明相信,方子交给他们,要比自己在这儿瞎摸索要强多了。

毕竟是稀奇的物品,就算流通也只会在上层流通,等普及到人人能用,估计要百年以后。

江锦年收了决明的纸,一眼没看,慎重地叠好放起来,吹糖的师傅干脆被留了下来,立地改行成吹玻璃师傅。

两人相互告辞,一件大事有了着落,决明心中一松,穿梭在夕阳中,朝家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