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169)

作者: 金笔帛书 阅读记录

于禁投降后的日子也不好过。毕竟当时天下人对气节还是非常看重的,越是乱世越强调忠诚,因为大家都是拿命去拼杀的,没有忠义的信仰,怎么维持己方势力的稳定。当然投降、叛出这种事情也时有发生,然而并没有每次都被人唾骂或嘲讽,是为何?比方说当年刘备背叛曹操,后来又策应袁绍,袁绍自然欢迎,而后刘备又有能力自立山头,不在别人屋檐下,谁还在乎他以前投靠过曹操又叛出?那吕布别人劝他反水的时候,用的理由都冠冕堂皇;当他还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去投靠别人,别人对他也客气,可是心里都记得他的过往,暗地里猜忌于他;到最后他被杀,也是因为这种猜忌。而后来曹操手下有守城将领与关羽暗中勾结,公然反叛,一是关羽此人讲义气,本来就善于收买人心,二是还能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叛将们有个光彩的借口,而关羽肯定乐见其成,对他们表面上态度一定好。因此,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虽然类似改弦更张事件不少见,但是并不代表人们不崇尚忠义,只不过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会根据现实情况对此类事情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反应。但是在人的内心里,越是乱世,人们越希望有忠义之人,而且越往高层,越讲究气节。而真正有气节的人,宁死不降的也不少,比如受主公袁绍防备的沮授,比如与于禁一同被俘的庞德。

话又说回于禁,他的投降是最丢人的那一种。彼时曹操已称王,与他有君臣之义;又器重他,算有知遇之恩;总而言之,没有亏待过他。他受曹操重托,引七路大军迎战,也算运气不好,遇上洪水,全军覆没,他为了活命而屈服。关键他不是被人许以利益体面劝降的——那样好歹还有个台阶——他是在被杀和投降之间做选择,一同被俘的庞德选择了前者。于禁所为在当时人的眼里就是苟且偷生、懦夫所为,更何况又是于禁这么位高权重、受人瞩目的人,更何况他之所以能爬到如此高位就是因为标榜自己的忠诚气节,从此等于人格破了产,不可能受到敌方的重用,更何况大军已没,他孤身被俘,没有势力,也就没有价值,可想而知他面对的将是何等境遇。不仅仅是只能做个阶下囚,而且还会为人所不齿。

第90章 于禁之死(三)

于禁被囚于荆州不久,关羽为东吴吕蒙所杀,于禁便落在了孙权的手里。孙权对他颇为礼遇。一来东吴跟他没甚仇恨,没有务必杀掉他的理由,而来他作为魏国叛变的高级将领,留着他将来也许有用。但是自然而然地,孙权也不可能重用他。故而他在东吴养闲。一个没气节的俘虏,对东吴又没甚实际帮助、又为主公所礼遇,任谁看了心里服气?于是乎孙权面上客气,可也管不到他背地里受多少排斥和白眼。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当属虞翻。

虞翻是个直性子。一次看到于禁骑马与孙权齐头并进,不由得着恼,当时就拿马鞭指着于禁呵道:“你一个降虏,怎敢与我君马头相齐?”说着上手就要甩鞭抽他。虽然被孙权喝止,但是于禁脸上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不止这一次,又一回孙权于楼船饮宴群臣,其中奏乐一首,禁闻之而泣。虞翻看见了,气不打一处来,又说道:“你又在装可怜想脱罪吗?”这是直率的人,还有那皮笑肉不笑背后窃窃私语的,那于禁还得硬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忍耻夸奖虞翻忠义。总而言之于禁在东吴过得憋憋屈屈,羞于见人,精神逐渐萎靡起来。

然而不止这些。那孙权留他也不过是盼他日后有用,并不真心相待。时机一到,就把他推出去,弃之如敝履,全然不会在乎他的感受。喏,这不,只是派人跟他说一句,离家也有日子了,一家老小都在魏,是该回去看看了,收拾行李吧。就打发他回来了。

是该回去了。于禁心想,总要有个了断。他不知道等着他的是何命运,但无论是什么,都逃避不了的,毕竟身不由己。于禁收拾停当,这日便跟着使节上了路。

来到洛阳,于禁先在馆驿里惴惴不安地等着。过了两天-朝会的时候东吴使者面见陛下,把他押在外面听宣。终于听见传话招他觐见,他低头垂目进了朝堂。很多旧僚见了他都很惊异,从他被俘到现在也就两年工夫,明显见老啊。两鬓都白了,看着精神委顿,走路低头弓背,有点畏畏缩缩的样子,跟以前完全换了一个人啊。听着两列官员的窃窃私语,他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很多都是他的旧友、同僚甚至下属,可他现在与他们目光相交的勇气都没有。哎!不过落到今天的田地也无可奈何,忍耻咬牙向前走着,然后噗通就跪在堂前,口呼万岁,泣涕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