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132)

作者: 金笔帛书 阅读记录

转眼魏王已去了两个多月。曹丕收到前方邸报,魏王与刘备对过一场,如今已到长安安营扎寨。过了几日,曹彰回来了。

曹彰此次征乌桓大捷,平定了北方。此次要赶赴长安与父亲会合。路过邺城先回来看看母亲兄长并家眷。

曹彰见到他兄长,抱拳行礼:“见过太子。”语气里都是欢快。

“听闻卿此次可是立了大功一件啊。”太子戏谑地答道。

“哈哈,那是自然,你不知道啊……”曹彰眉飞色舞地跟他兄长说起了他在北方的经历,言谈间别提多得意了。

“你如今有新功,此次见上,可别过于自大,谦虚些,常说不足之处。”

“我晓得。”

卞夫人又叮嘱曹彰许多话,又让他捎话给父亲和四弟。曹彰答应着,拜别了母亲和兄长,奔长安去也。

曹操早得了信,知道曹彰在战场上的表现,很是得意。见了他,喜笑颜开。曹彰谨记兄长的提醒,并不邀功,将功劳归于众将,曹操甚是高兴。再回头看看曹植,心里默默叹息。他现在暂且不敢放松对曹植的管束,去哪里都把他带在身边。当然了,别的儿子也顺带陪着一道,只不过没有像对曹植那般盯得那么紧。

当然,曹操也特别清醒,他明白他的这种动作很容易为人所误读,便公布一道令: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谁为心腹也!

免得众人又理解错误,引起不必要的联想进而令人心浮动。

还有那个杨修,也不知道最近学乖没有。整日就是他挑着阿植做这些没头脑的事,杨父又是汉臣,杨修又是袁家外甥,综合下来他几乎要怀疑这杨修目的不纯了。

曹操不动声色,且暗中观察。

第70章 征途(二)

胜败乃兵家常事。寥寥几个字说起来简单,身在其中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转眼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仁平定宛城叛乱的好消息言犹在耳,那边厢带兵进攻刘备的夏侯渊战死。主帅一死曹军大乱,幸得魏王亲自带援军赶到,才稳定了军心,接下来两军便对峙了下来。

这进不易攻,退又可惜,曹操内心焦灼,恰逢属官来请军令,曹操内心沉吟,不知该让他们怎么做,便感慨道:“鸡肋呀。”来人不明所以,便问:“魏王殿下,今日军令为‘鸡肋’?”曹操反应过来,但对眼下的局势还无法下决断,也不知该出什么令,便道:“就‘鸡肋’吧。”来人不得已,将口令传下去,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独杨修开始收拾行礼。原来杨修早就在琢磨如今的局势了。一听就明白魏王的犹豫。然而他偏偏太自负,自己就替魏王做主,这肯定是要撤了。便收拾行礼。

消息传开,好多人信以为真,具开始准备。也有老成些的将领,疑惑问道:“魏王明确说要撤了吗?我如何未听见讯息?”便有人问到曹操那里。曹操大吃一惊,这是谁假传军令?关键是传播甚广,要弄假成真的意思。曹操赶紧命人安抚住众人,然后查询消息来源,最后查到杨修那里。曹操听闻,勃然大怒:好你个杨修,真是死性不改!这军令是多么重大的事情,你到此时还在卖弄聪明,擅作主张的脾性死不悔改呀。除非孤王说开拔,谁有资格替孤下令!?拿着鸡毛当令箭,又抠着字眼乱解读,如此扰乱军心,是否有意为之?曹操把心一横,不如现在做个了断,以绝后患!于是斩之。

此事给曹植带来不小的震动。身边相熟的人突然被处死,任谁也不可能内心没有波动。前番在家时,他妻子的死,已经给他很大的冲击,还未平复,如今又是他的好友,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令他心情异常灰败。再加上世态炎凉,自从他司马门事件以来,以前那些相熟的、讨好的,渐渐有些躲闪,门庭日渐寥落,任他再神经大条的人,也感觉出来了;父亲管束他又紧,令他不得放松。所有这些事情汇聚在一起,令他不禁苦闷至极。

曹操如今可顾不得他这许多。如今战事正焦灼。两军又对峙了一个多月,魏军伤亡惨重,不得已,魏王于五月放弃汉中,回到长安。刘备便在汉中安顿下来,一番筹划,于七月自称为汉中王,设坛场、聚群臣,隆重仪典,自拜受玺绶。此消息传来,自然使原本就低迷的魏军士气雪上加霜。

而曹操撑着架子不能倒,便道:“自家封王算的什么?”忽然想起,卞夫人的生日就在七月。

对于中宫空虚这件事情,各人背地里皆各怀心思,即便子桓不提,曹操也是明白的,只是平日里借着忙碌,忽略过去。这时候正好需要一些喜事提振气势,转移一下大家对前期战事不力的注意力。更何况,魏国这边一切封王拜侯,那都是经过汉天子的,与那边自封自拜的闹剧比起来,孰是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