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个招娣的重生(88)

刘阿姨一听,惊得嘴巴张开,她没听说G市要买房子送户口,倒是知道海市有蓝印户口的政策,当下半信半疑,这政策要真下来,她这房子……那不就更难出手了?

买房送户口这事,宋招娣可不是骗人的。

1998年8月,亚洲金融危机来了第二波,香港的恒生指数再次狂跌三千点。G市受到波及,本就萧条的房地产业雪上加霜,为了挽救房地产业,在1999年仿照海市几年前的做法,出台了“买房子送户口”的政策:只要买房就落户!给买房人蓝印户口,享受和本地市民一样的各项待遇,几年后转为本地户口。

同时银行放宽贷款审核标准,和房地产商一起推出了“零首付”买房。

1999年的时候,谁能想到以后外地人想要有在G市买房的资格,得先在G市交足七年的社保呢?

有多少底层打工人能熬过这七年?

就算有了购房资格,动辄几万一平方的价格,又有多少人买得起?

宋招娣是跟媛媛一起看关于金融大鳄索罗斯的纪录片时了解到这段历史的。

她当时就在G市,却对工厂区外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只记得有段日子加班加的少了,紧接着工厂又一下多了好多订单,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十点多。

宋秋凤现在也学到几分察言观色的本领了,见刘阿姨有些动摇了,又跟她说好话,“阿姨,我们是真心急着想找个落脚地,不管是租也好是买也好,要是我们租了屋子,再装修一下,再交押金,那就暂时不买房了,干脆等着送户口的政策出来贷款买新房。我们也不想占你便宜,这样啦,你回去跟家里人商量商量,便宜点卖给我们?我们也结个善缘。”

刘阿姨叹口气,“那你们……愿意出多少钱呢?”

三姐妹商量一下,出价13万5千。

刘阿姨在心里算一下,一平方差不多两千两百五,也不少了。

再这么拖着,房价越来越低,万一老公耳朵又软了,又答应他的穷亲戚来租房——不行!必须卖了!

想到这儿,刘阿姨又把老家的亲戚痛骂一顿。

她揉揉眉心,“好吧,我回去和老公商量一下,尽快给你们回信。”

宋秋凤大喜,急忙把传呼号写给刘阿姨。

宋招娣看刘阿姨的表情,猜她多半会答应的,最多再稍微抬一点价。

果然。

隔天下午六点多,刘阿姨发来传呼简讯,她老公也同意了,13万6千就卖。

宋秋凤看到刘阿姨的讯息时正跟徐山平在食堂吃饭,她激动得险些要叫出来,扔下未婚夫跑去找小妹,“咱们怎么回复呀?”

宋招娣当机立断,“加一千就加一千,答应她!也别等到下次休息日了,夜长梦多。我们明天请假,叫二姐也请假,先签个协议。”有了房子,四个人在G市就不再是无根浮萍,不会一见到穿制服的就紧张害怕、就下意识去摸身份证了。

宋秋凤立刻同意。

她们当然是想越快越好,可刘阿姨那边不着急,说他们连着几天都有事,只能星期天再见面。

她们也不敢表现得太急切,万一人家一看她们急着买,再趁机涨价呢?

只能压抑着狂喜答应了。

秋凤又给改凤传呼留言,她很快回了电话,三姐妹握着电话,压抑住快乐兴奋小声笑。

徐山平全程晕乎乎。

他这才知道,秋凤她们竟然定下了一个房子。不是租,是买。

买房子!

在G市!

他看着未婚妻,既惊讶又迷惑:从什么时候开始,连买房这种大主意,她不用跟他商量就做了?

以前他看秋凤总是又爱又怜,这么笨,离开他可怎么办?事实证明,不管有没有他,她都能过得好好的。

秋凤还以为他是高兴傻了,“我当时也是你这样子!像是在做梦。”

她拉着他手笑,“这下好了,咱们住的地儿有了,开店的地方也有了!”

徐山平百感交集,只傻呵呵笑。

这天晚上四个人做梦都在笑。

第二天中午放工,宋秋凤又拿着传呼机急冲冲跑来找小妹,“快!快!派出所叫你去取新身份证!”

宋招娣激动懵了,饭也不吃了,跟大姐跑到厂门口。

传呼机上的消息是两个多小时前发的,不知道二姐现在知道了么?

出厂大门还要先找组长拿批条,在厂门口还要填出入表,她越是着急,越填错,手颤得连笔也拿不稳了,大姐推她,“我来填!你赶紧去,我再给改凤打个传呼。”

宋招娣顶着大太阳一路小跑到了派出所,顾不上搭理刘警员阴阳怪气的腔调,拿到新身份证后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心里一遍一遍默念自己的新名字——我再也不是招娣了!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