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故乡明月(356)

作者: 樱花荷塘 阅读记录

江树恪是个苦出身的人。这些年,从自己家里在同糜家搭上关系后的变化,知道了大户人家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式,也从弟弟江树恒的命运变化感知到了政治斗争的大浪和暗潮,他决定要在这场与日本人的斗争中,让糜家和江家的力量,按照自己和妻子糜荷佳的方式来发挥作用。

江树恪和糜荷佳商量后认为,自己至少能对涌入盘龙寺的避难者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吃和住,一个是想办法组织和武装他们。

住的问题好解决。江树恪盘算着,以自己家现有的宅子再搭建些简易棚子,住上五六十口子是不成问题的。

吃呢?说白了就是银子的问题。以自己的财力,如果把这些人全包下来,不出半年就把自己家拖垮了。要想长期坚持,与盘龙寺的合作是最可行的选择。

组织和武装抵抗力量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江树恪能想到的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二是经费,三是斗争形式。

江树恪知道,人的问题关键是可靠,避难人员中的青壮年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判断,要即刻拉起队伍必须找些知根知底的人做基本的班底。

他找了那几个当年和岳父大人一起暗中支持推翻帝制的老商号一起来,核心成员主要是同糜家一样长年跑船的郑家和范家的人。

这些人同样知道,日本人来了,本来就不好做的生意一定更不好做了,甚至完全没有办法做了。

虽然过去他们几家因为生意上的利益,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疙瘩。

但是,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几乎要停顿下来了,完全没有了各自利益上的冲突。

很快,一个以各家的青壮年男子为基本力量、以各家雇工中有血性的小伙子为主体的护商队就悄悄地组建起来了。

经费相对要简单一些,以各家自愿负担和按比例摊派为模式的经费筹集方式也得到了各商号的一致拥护。

而他们的第一笔大项开支就是从正在收缩驻防的国军手里购买了一批短枪和手雷,并且让骨干分子接受国军兄弟的正规培训。

斗争形式和手段他们采纳了国军侦察小分队和新四军游击队的建议,就是机动、灵活、干净、彻底。

机动灵活不用说了。干净,就是行动要尽可能地不留任何蛛丝马迹,不给敌人留下顺藤摸瓜的线索。

彻底是为了更干净。也就是每次行动都要争取全歼敌人,并且连第一现场也不能让敌人找到。

日本人真正扑来的时候,江树恪和几个核心成员商议后决定拉着自己的队伍,在外围拿日本人的后勤补给线和情侦人员来练练手艺、练练胆量。

但是,由于这是日本人对邗州的第一次战役,他们的进攻目标是非常明确和有限的,那就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这样,江树恪和他们的兄弟们甚至连日本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战役就以国军部队撤出战斗而宣告失败。

这也让江树恪他们真正意识到,要和日本人斗争是非常艰难的。

邗州糜家宅子里的棚子搭起来的时候,江树恪考虑的并不完全是住人的需要,而是想把他家这个在邗州数得着的大宅尽可能折腾的乱一些、脏一点。

为了从整体感官上破坏糜家大宅的形象,江树恪首先在围墙外面搭了一圈临时窝棚,先用于堆放杂物,等将来人多了,也可以安排后来的逃难的人临时居住。

由于一进门的影壁墙是防火要求最低的地方,入住进来的人家的临时厨房全部被安排在这里,没几天,要想从大门直接进到院子里都成为一件不太好下脚的事。

日本人在邗州的驻扎规模一直比较小,也没有高级别的指挥机构进驻。

这一方面为让刻意伪装了的糜家大宅躲过一劫,一方面也让江树恪他们有组织的抵抗活动屡屡得手。

郑家老二郑锐和范家老三范继鹏是同一年离开邗州出去求学的,自从他俩走后,糜荷佳和江树恪就没有见过他们。

只是听说郑老二是去了香港,而范老三是到南洋去了。江树恪牵头把这个队伍拉起来不久,郑锐和范继鹏好像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似的,直接要求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来的。

后来他们弄到的枪支弹药主要是郑锐的路子,而与日本人周旋和斗争的办法主要出自范继鹏的脑袋。

江树恪作为实际的领导人非常渴望让自己的这个队伍正规起来,要是有个名分就更好了。

这是他们长期守在邗州的人家的一致心愿。几次成功的行动之后,范继鹏和郑锐也决定同兄弟们坐下来,好好谈谈斗争策略和名分的事。

范继鹏知道合作到了这个份儿上,大家已经有了基本的信任,交待自己的真实身份的条件已经成熟。